雖然中國與台灣都使用中文,但你知道光是在「住宿」場景,就可能會因為用詞不同而造成誤會嗎?
比如台灣說「飯店」、「洗髮精」,但大陸遊客可能講的是「酒店」、「洗发水」,連「牙具」這個詞都讓不少台灣人霧煞煞。
如果你是跨境旅客、兩岸旅館從業人員,甚至是企業品牌經營者,了解這些用語差異,不僅能避免旅途中鬧笑話,更能在網路評論與品牌溝通時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負評。
本文整理了兩岸住宿用語常見對照表(2025年實用版),並於文末延伸說明「品牌處理負評時的語言陷阱」,幫助企業主未雨綢繆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2025實用對照表|中國 vs 台灣住宿用語
中國大陸說法 | 台灣說法 |
---|---|
卫生间 | 洗手間 |
酒店 | 旅館 / 飯店 |
总台 / 前台 | 櫃台 |
叫醒服务 | Morning Call |
标准间 / 标间 | 雙人房 |
地板鞋 | 室內拖鞋 |
宽带 | 寬頻網路 |
牙具 | 牙刷 牙膏 |
电吹风 | 吹風機 |
剃须刀 | 刮鬍刀 |
洗发水 / 香波 | 洗髮精 |
洗面奶 | 洗面乳 |
洗甲水 | 去光水 |
一次性杯子 | 免洗杯 |
你可能沒發現的品牌溝通陷阱
這些差異不只是語言有趣,對企業而言更是客服溝通、評論應對、品牌信任建立的重要細節。
-
若飯店客服回應「我們備有洗髮精與牙刷」,但客人留言「沒洗发水、沒牙具」,雙方其實都說得沒錯,卻會因語詞不同造成誤會。
-
有些自動客服機器人、AI翻譯系統,無法正確判斷地區用語,導致顧客體驗不佳。
-
更嚴重的,是當誤解留言在網路擴散,成為負評的起點,對企業品牌造成傷害。
延伸閱讀:一顆負評的語言差異
曾有客人在某飯店留下評論:「房間沒牙具、沒洗发水」,飯店的台灣櫃台人員一看傻眼:「明明有牙刷和洗髮精啊,怎麼會說沒有?」
後來才知道,這是兩岸用語不同導致的誤會:
-
牙具(中國)=牙刷+牙膏(台灣)
-
洗发水(中國)=洗髮精(台灣)
這種用語誤會若出現在Google評論、社群留言或新聞報導中,很可能引發爭議擴大,甚至讓品牌背負莫須有的「服務不周」印象。
雲祥團隊在處理《網路橡皮擦》品牌修復案件中,發現這類因語言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網路誤評不在少數,若不提早處理,有時一則留言就會被競爭對手截圖放大,成為公關危機的起點。
如果你是企業經營者,建議這樣做
-
建立內部詞彙對照表:針對兩岸客群的企業,建議在客服與行銷內容中同步更新用語,減少誤解。
-
優化客服與自動回覆腳本:避免AI客服使用單一地區用語,建議加入雙版本或註解。
-
監控與處理誤會型負評:若已產生網路負面聲量,可交由專業團隊處理與壓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