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展覽行銷 » 企業參加展覽完整指南:準備項目、行銷策略與人力分工

企業參加展覽完整指南:準備項目、行銷策略與人力分工

為什麼企業需要參加展覽?

展覽是企業快速打開市場的重要舞台。不僅能直接接觸潛在客戶,還能與合作夥伴、媒體互動,甚至透過現場體驗測試新產品反應。對企業來說,參展是一場 品牌行銷、業務拓展與形象經營 的綜合戰役,絕不只是單純「擺攤」而已。

展覽準備項目:前期規劃清單

1. 設定展覽目標

  • 品牌曝光與媒體報導

  • 拓展新客戶、蒐集名單

  • 維繫既有客戶或合作夥伴

  • 測試新產品市場反應

  • KPI:名片數、Line@新增人數、媒體曝光數、成交洽談數

2. 預算與資源配置

  • 攤位租金與設計

  • 宣傳與廣告(包含主題區合作、冠名贊助)

  • 宣傳物料(DM、型錄、禮品)

  • 設備租借(翻譯設備、LED電視牆)

  • 人力與交通住宿

3. 攤位設計要點

  • 動線流暢,避免擁擠

  • 主視覺明確,品牌識別一致

  • 展示產品+互動體驗區

  • QR code 掃描收集名單

展覽行銷策略:如何吸引現場人潮

1. 攤位互動設計

  • LED電視牆播放短影片(20~60秒),搶眼吸睛

  • Line@加入即可兌換贈品,創造名單數據

  • 產品Demo區,讓參觀者親身體驗

2. 行銷素材準備

  • DM、名片、品牌故事冊

  • 精緻禮品(文創小物、試用品)

  • 短影片循環播放,增加記憶點

  • 即時拍照、直播,擴散到社群

3. 與主辦單位合作

  • 爭取主題區展示,提高曝光

  • 贊助冠名,讓品牌名稱與展覽綁定

展覽人力分工:必備角色與任務

1. 接待人員

  • 迎賓、名片交換

  • 引導加入Line@

2. 解說人員

  • 專業介紹產品與服務

  • 針對不同客戶調整話術

3. 技術人員

  • Demo操作、技術問答

  • 處理現場產品展示問題

4. 行銷人員

  • 拍照、錄影、剪輯花絮

  • 即時發布社群內容

5. 協調人員

  • 與主辦單位對接

  • 處理贊助、合作與臨時狀況

展覽後續追蹤:確保效益最大化

1. 名單管理

  • 整理名片與Line@數據

  • 建立CRM系統,分類潛在客戶/合作夥伴/媒體

2. 行銷延伸

  • EDM感謝信(展後1週內寄出)

  • 業務一對一跟進

  • 展後花絮影片,二次行銷

3. 成效檢討

  • KPI達成率(名片數、Line@新增數、媒體曝光)

  • ROI分析(成本 vs 收益)

  • 整理成功案例與改善方向

展覽準備:一目了然的分工規劃

項目 工作內容 負責人 時間點
攤位設計 主視覺、動線規劃 設計/廠商 展前2月
設備租借 LED電視牆、翻譯設備 行銷部 展前1月
行銷素材 DM、短影片、禮品 行銷部 展前1月
展前宣傳 EDM、社群、新聞稿 行銷部 展前1月起
現場行銷 Line@加入送禮、影片播放、直播 行銷團隊 展覽當天
合作資源 主題區合作、贊助冠名 協調人員 展前1-2月
客戶收集 名片、Line@掃碼 接待人員 展覽當天
展後跟進 感謝信、拜訪 業務部 展後1週
成效檢討 KPI回顧、ROI分析 全體團隊 展後1月內

展覽常見問題(FAQ)

Q1:企業參加展覽要準備什麼?
A1:需要規劃展覽目標、預算、攤位設計、人力分工,並準備行銷素材(DM、短影片、贈品)。

Q2:展覽現場如何吸引客戶?
A2:可透過LED短影片播放、Line@掃碼換贈品、產品體驗Demo,並搭配社群直播,提升參與感。

Q3:展覽後要如何延伸行銷?
A3:整理名單、寄送感謝信、安排業務跟進,並透過展後花絮影片或社群貼文增加長尾效益。

Q4:如何確保展覽投入有回報?
A4:設立KPI(名片數、Line@新增數、媒體曝光)、計算ROI,並持續優化執行流程。

結語:把展覽轉化為長期商機

展覽是一場整合 品牌行銷、業務開發與媒體合作 的大型專案。只要掌握 前期規劃、現場亮點、後續追蹤 三個階段,並將細節落實到表格與人力分工中,企業就能將一次展覽轉化為長期價值,創造持續商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