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選舉年,網路總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選戰熱潮。選舉,不只是民意的選擇,更是一場資訊與情緒的行銷戰。
在這場全民參與的民主活動中,「網路行銷」早已成為勝選關鍵之一。選舉團隊就像品牌經營者,各自選邊備戰,進行一波波操作策略與媒體攻防。而你我,則是最終投下「決定權」的一方。
以下是2025選舉中,最常見的4大網路行銷策略與應對模式,你也許會發現——這不只是選舉,更是現代社會的縮影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1. 攻擊型行銷策略:從懶人包到輿論轟炸
這是許多團隊最常用、也是風險最高的策略。從Ptt深夜蓋樓發文、Dcard議題發酵、臉書懶人包再到新聞媒體報導、YouTube影片剪輯…串成一套完整的「輿論攻擊SOP」。
攻擊公式常見流程:
-
拋出爆點(匿名發文、捕風捉影)
-
網民製作懶人包、二創影片
-
社群平台大量擴散
-
媒體跟進報導,放大聲量
-
輿論壓力成形,形象受創
缺點: 如果打不死對方,反彈力道將回到自己身上,特別是當選民逐漸意識到「劇本感」後,情緒會快速翻轉。
▲發動攻擊的網路行銷策略如果沒奏效,會反彈到攻擊者身上
2. 游擊型行銷策略:議題打了就跑
游擊式策略是針對選情膠著區域常見的打法。目的是打亂對手節奏,不讓其穩定傳遞政策或形象。通常會由「非官方帳號」出手,或利用第三方KOL、迷因社群來操作。
但也有致命風險:
-
若對方IP穩固、團隊反應快速,游擊策略將變成「消耗戰」。
-
長期看不到效果,第三方支持者容易流失,甚至變節反撲。
▲游擊戰的網路行銷策略,主要是亂對方,如果沒辦法亂通常會自爆
3. 宣導型行銷策略:政策包裝與形象經營
這是常見於連任候選人或穩定政黨的策略。主打「政績牌」、「建設影片」、「理念文章」,搭配數位廣告與社群經營來建立正面形象。
但這種打法最大挑戰是:「政策很難引起共鳴」。
-
政策複雜、技術門檻高,包裝困難
-
缺乏娛樂感或情緒張力,容易被跳過
-
如果包裝過頭,反而容易被對手反向操作「破綻」
4. 防守型行銷策略:出事後的危機處理
當候選人被抓到「痛點」,如爭議言論、財產爭議或人設翻車,通常會啟動防守策略。
常見防守方式如下:
-
公開透明法:「BJ4」式正面迎擊、帳目公開、自證清白
-
順勢轉化法: 接受標籤、重新定義(例:佛系=穩定)
-
焦點轉移法: 批評司法不公、拉仇恨第三方轉移壓力
但防守策略若陷入死纏爛打,會讓選民感覺「閃避、不誠實」。能否適時反守為攻,是防守策略是否成功的關鍵。
結語:選票不是武器,是責任
選舉年常見的狀況是:
👉 討厭對手的力道 > 喜歡候選人的力道
但事實上,選舉過後,「真正要為人民做事的人」才是你投票決定的人。
所以,投票前請冷靜思考:
-
世上沒有純粹的黑與白,只有團隊精密的操作與劇本
-
看到熟悉的攻擊操作手法,別被劇情牽著走
-
懶人包、影片、轉載文章,只是參考,眼見不一定為實
-
比起政治文宣,自己實際生活的感受才最準
-
誠信,是關鍵:曾承諾的事,是否兌現?
小提醒:
✅ 選舉策略 ≠ 奧步
✅ 攻擊 ≠ 正義
✅ 不投票,不代表中立
✅ 網路行銷 ≠ 真實感受
選戰不只是對錯的交鋒,也是情緒與策略的演習場。讓我們不要被操弄,理性看待每場選舉,也讓網路回歸理性與公平。
相關文章:什麼是網軍?企業最怕遇到的隱形攻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