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百貨美食街的行銷效果常常「普通」?
許多百貨餐飲品牌投入大量預算拍照、拍影片、投廣告、找網紅,卻發現評論數寥寥、曝光有限。
問題往往不在餐點或照片,而在「行銷的對象搞錯了」。
多數餐飲業者的預設方向是:「我要讓喜歡日式料理的人看到我」。
但現實中,沒有人會為了吃一碗拉麵、壽司或丼飯,特地跑到某間百貨公司。
百貨美食街的客人,真正的「共通點」其實是——他們正在逛街、看電影、或剛好在附近上班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Google評論不是唯一指標:百貨餐廳的評論參考值普遍偏低
打開Google地圖搜尋「百貨美食街」,你會發現一個現象:
幾乎所有品牌的評價分數都比街邊店低。
原因有三:
| 百貨美食街評價低的原因 | 說明 |
|---|---|
| 1. 顧客流動快 | 多為順路用餐、非目的性來訪,回頭率低。 |
| 2. 環境非自主選擇 | 客人對餐廳的環境體驗,容易與百貨整體環境混為一談。 |
| 3. 評價標準偏高 | 同場競爭品牌多,顧客容易用「比較」心態打分。 |
因此,若只用Google評論數作為成效依據,常會錯估實際客流與品牌力。
這也是為什麼,百貨餐飲業的行銷策略,應從「行為動線」重新思考。
脫離商品思維,從「行為過程」重新定義行銷對象
行銷並不總是針對「誰喜歡吃什麼」,而是針對「他在做什麼」。
當消費者進入百貨美食街,他並不是「為了吃日式料理」而來,而是:
| 行為動機 | 對應族群 | 可切入的行銷角度 |
|---|---|---|
| 逛街中途休息 | 親子、情侶 | 強調「吃飽又吃好」「休息好再逛」 |
| 看電影前後 | 情侶、朋友 | 主打「電影前後最佳選擇」「免等位即享美味」 |
| 上班族午晚餐 | 周邊辦公族群 | 主打「快速方便」「划算又飽足」 |
| 參加展覽、講座 | 活動參與者 | 訴求「離展場最近的日式美味」 |
這時的行銷重點就不再是拉麵、壽司、或定食本身,而是——
「在這個行為節點中,我的餐廳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?」
百貨行銷不好,再強的店家也難翻盤:被動行銷的現實陷阱
許多百貨餐廳會有這樣的現象:
百貨整體來客量一旦下滑,店內營收也會同步下降。
於是店家開始自己做行銷、投廣告、換新菜單,但效果仍有限。
原因很簡單——百貨館的主行銷若沒把人潮帶進來,店家的個別努力只是「在低流量中競爭」。
百貨美食街的商業模式屬於「導流型」而非「目的型」。
也就是說,顧客的第一步不是「為了吃飯」而是「為了其他目的進館」。
若百貨公司缺乏整體行銷主題(如周年慶、親子活動、展覽或影城聯動),
再優秀的餐飲品牌也難以撐起穩定人潮。
| 行銷層級 | 主體 | 行為關鍵點 | 店家可配合的策略 |
|---|---|---|---|
| 第一層 | 百貨公司 | 導流主題活動(周年慶、展覽、影城檔期) | 搭配主題設計菜單或限時優惠 |
| 第二層 | 美食街整體 | 建立「吃好吃飽」的印象 | 聯合活動、導覽地圖或滿額贈 |
| 第三層 | 單一店家 | 吸引行為動線上的顧客 | 精準標語、燈箱文案、動線導引 |
👉 百貨導流越強,店家行銷的放大效應越大;百貨行銷越弱,店家只能陷入價格競爭。
🔍 主動 vs 被動:兩種不同的行銷命運
-
被動行銷:等百貨導流,再在現場提高轉換率。
-
主動行銷:不等人潮,自主創造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。
雲祥網路橡皮擦的建議是:
與其被百貨行銷綁住,不如建立自己的搜尋主導權。
例如:
透過Google商家與區域搜尋SEO內容,讓「來LaLaport看電影的人」搜尋時就看到你的品牌。
這樣的流量是自有資產,不會隨百貨人潮起落而消失。
跨通路思維:讓一次行銷,同時幫到百貨店、街邊店與電商
在行銷策略規劃中,品牌應避免只考慮「幫百貨分店衝人氣」,
卻忽略了這些內容、素材、SEO關鍵字,其實可以一魚三吃。
若在執行時就考量「跨通路堆疊」,同樣一篇文章或影片,就能同時幫助——
| 通路類型 | 主要目的 | 可堆疊的行銷素材 |
|---|---|---|
| 百貨分店 | 區域導流、增加來客 | 活動主題、週末客群導向 |
| 街邊店 | 建立品牌主體性 | Google商家評論、在地搜尋詞 |
| 電商平台 | 轉化線上訂單 | 同步導流、品牌曝光、再行銷廣告 |
這種思維的關鍵是:「行銷要用得久,才能堆疊效益」。
雲祥網路橡皮擦在實務上發現,若行銷只針對短期人潮(例如週末活動),
成效很快消退;但若策略中同時結合搜尋優化、影片素材與品牌內容,
就能讓同一支內容在未來數月甚至數年持續發揮價值。
💡 例如:
為百貨店拍的「看電影後的拉麵特輯」,
若加上品牌名與地區詞(如「南港拉麵推薦」「台北拉麵品牌故事」),
就能同時幫助街邊分店與外送平台提升搜尋能見度。
實戰策略:從「動線」與「族群」出發的行銷思維
分析百貨館內動線
-
哪些樓層最容易吸引家庭客?
-
哪些樓層靠近影城、展區?
-
是否有明顯的上下班人潮路線?
→ 根據這些數據,重新規劃看板、燈箱文案與關鍵字配置。
設計對應情境的內容素材
-
廣告文案不要只寫「正宗日式拉麵」,
而要寫「看完電影不知道吃什麼?這碗剛剛好!」 -
攝影畫面可以包含人潮、百貨氛圍,而非單一菜色。
以「行為搜尋詞」強化區域搜尋
-
不要只鎖「日式拉麵」「百貨餐廳」等詞,
而要包含「看展覽吃什麼」「逛街吃飯推薦」「百貨美食街午餐」等行為詞。
多樓層餐飲的優勢:延長消費決策鏈
若百貨不只B1設有美食街,還有高樓層餐廳,
行銷上可進一步細分消費者「預算層級」與「動線順序」。
| 樓層區分 | 消費者特性 | 行銷切入重點 |
|---|---|---|
| B1 快速餐飲區 | 注重效率與CP值 | 主打「吃飽」「吃快」「吃划算」 |
| 高樓層餐廳 | 重視體驗與氛圍 | 主打「吃好」「吃舒服」「吃有質感」 |
將這兩者區分開,可避免在同一館內「內部競爭」。
反而能透過合作或交叉曝光(例如餐券活動),達成整體效益最大化。
結語:行銷的對象,不只是「顧客」,更是「顧客的行為」
雲祥網路橡皮擦的觀點是:
行銷不該侷限在「商品與喜好」,而應聚焦「行為與決策過程」。
當品牌能讀懂消費者「為什麼會來」,而不只是「喜歡吃什麼」,
行銷策略才能突破同溫層,創造實質轉單。
百貨美食街店家行銷的盲點與突破FAQ
Q1:百貨餐廳的Google評論要提升,有沒有實際作法?
A:可針對不同樓層、族群設計QR點評引導,例如電影場次後的折價活動、親子套餐小卡,引導消費者留評價並建立正向關聯。
Q2:如何用AI強化百貨美食街的SEO?
A:AI可協助自動生成「動線關鍵字」與「情境關鍵字」,例如「南港展覽看完吃什麼」「LaLaport拉麵推薦」等,能補足傳統SEO沒涵蓋的行為詞。
Q3:百貨品牌之間可以合作行銷嗎?
A:可以。不同樓層餐廳可聯合推出「吃逛路線圖」或「打卡挑戰」,在Google商家與社群同步曝光,讓顧客形成「館內探索行為」,延長停留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