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年前,團隊接到一通餐飲老闆的電話,
他說他想「做網路行銷」。
很急!!今天可以約!!
那天下著不小的雨,
公司夥伴仍親自前往現場了解需求。
結果,老闆開門見山地說:
「我希望訂單一來,手機可以自動跳通知,
然後可以匯出訂單給內場看,
這樣中午要外送就不會手忙腳亂。」
同仁聽完沉默了幾秒,然後說:
「老闆,您想要的不是『網路行銷』,
而是POS點餐系統 + Uber Eats平台整合。」
他笑了,點點頭說:「對對對,我要的是這個!」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每個老闆心中的「網路行銷」,定義都不同
對這位餐飲老闆而言,
「網路行銷」= 訂單自動化 + 出單方便 + 外送順暢。
但對行銷顧問來說,
網路行銷是:
-
曝光品牌、提高搜尋排名
-
吸引新客、讓舊客回流
-
建立信任、強化品牌形象
雙方說的都是中文,卻像活在不同語系。
這也是許多品牌在轉型初期的共同盲點。

延伸文章:行銷講中文,老闆聽火星話?AI時代能改善這場數位落差嗎?
那8年後,AI真的能實現老闆的願望嗎?
可以,甚至更多。
現在的AI工具與整合平台,
已經能做到以下這些事:
-
顧客從Google地圖點進來 → 自動導入點餐頁面
-
AI助理推薦餐點、自動統計熱門品項
-
POS系統即時出單、同步內場
-
外送路線優化、自動通知顧客
-
粉專或LINE留言 → AI客服即時回覆
過去需要人力處理的繁瑣流程,
現在能靠「人+AI」讓服務品質更穩定。
但AI仍有做不到、做不完全的地方
即便科技再進步,這些還是需要人做決定:
1. 真實需求,AI無法讀心
老闆說「我要行銷」,其實是要「營運優化」。
AI能處理輸入的訊息,但無法理解沒說出口的重點。
2. 實際作業現場的混亂與習慣差異,AI無法解決
流程設計不一致、員工習慣不一,
需要人手調整與訓練,不是設定完就萬事OK。
3. 工具整合還是需要顧問/團隊協助
POS、外送、CRM、Google商家…
每一個都要對接整合,才能真正提升效率。
4. 顧客關係中的「人情味」,AI模仿不了
一杯湯、一句「幫你留著」,
這些讓人回頭的溫度,是技術做不到的。
5. 決策與品牌策略,還是老闆要下決定
該曝光品牌?優化評價?還是修補網路印象?
這些方向,AI不會幫你選,也不會幫你承擔後果。
延伸觀點:不是只有餐飲業,上游食品工廠也要重新思考網路角色
這個故事說的是一間店,但放大來看,
很多食品上游廠商、工廠品牌也有類似誤解:
-
認為自己不面對消費者,就不用網路行銷
-
認為新聞曝光越多越好,卻沒注意Google搜尋排序
-
發現被網路評論、新聞、論壇亂寫時才驚覺影響重大
其實,在AI搜尋與Google推薦為主的2025年,
食品廠若沒有整理好自己的品牌聲量與搜尋樣貌,
B2B合作與轉介紹也會被「查到的印象」拖累。
網路橡皮擦的角色是什麼?
當你面對以下情境時,就是我們能發揮價值的時候:
-
Google搜尋貴公司,第一頁出現過時或誤導內容
-
想上新聞說新產品,但搜尋結果卻優先看到舊風波
-
被無良媒體、匿名平台攻擊,找不到正規申訴管道
-
品牌曝光做了很多,卻無法在關鍵字中獲得排序優勢
-
客戶說「聽說你們之前怎樣…」卻都不是事實
我們會從搜尋引擎與AI推薦邏輯出發,
不靠洗評論、不玩廣告短衝,
幫你從根本「重建品牌的網路樣貌」。
總結:網路行銷,是品牌營運不可分割的一環
餐飲老闆的故事提醒我們:
不清楚自己要什麼,做再多也容易走錯方向。
同理,食品工廠若只專注內部產線與B2B關係,
卻忽略「網路上別人怎麼看你」,
未來當客戶轉用AI搜尋、當對手攻擊品牌時,
才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防線。
網路不是選配,而是品牌的基本防禦。
常見問與答FAQ
Q:我們是食品工廠,不面對消費者,也要做「網路橡皮擦」嗎?
A:是的,因為現在客戶、上下游、媒體都會搜尋你。品牌的搜尋形象將直接影響合作與信任。
Q:之前新聞寫過我們舊案子,現在要怎麼處理?
A:透過新聞優化、媒體反向報導、結構策略,我們可逐步讓搜尋結果「重整故事順序」,避免誤解持續放大。
Q:你們和行銷公司有什麼不同?
A:我們不是為了追曝光,而是讓「搜尋你的人」看到對的內容與順序。這是結合公關、媒體、SEO與風險控管的服務,不打廣告、不刷評論,但結果更穩更長遠。
若你也想檢視你品牌的搜尋樣貌,
歡迎私訊我們討論,雲祥可以幫你快速檢測現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