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三年台灣的食安事件不斷出現:
-
2023年某知名麵包大廠爆出使用過期原料,引起消費者對大品牌供應鏈的信任危機。
-
2022年大型通路販售的鮮乳出現異物疑慮,雖最後釐清為個案,但網路聲量持續延燒。
-
2021年「蝦味先事件」,短時間內攻佔媒體版面,讓許多人開始質疑整個休閒食品產業。
這些案例告訴我們:食安危機不再只是單一品牌的問題,而是整個產業的信任挑戰。
對食品工廠而言,任何突發的負面新聞,都可能讓多年累積的品牌形象瞬間崩塌,甚至拖累供應鏈與合作夥伴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為什麼蝦味先事件值得食品工廠警惕?
-
事件快速擴散:媒體報導+社群討論,往往在數小時內放大。
-
消費者的不確定感:即使事件最後釐清,負面印象仍會停留在搜尋結果與大眾記憶中。
-
牽連整個產業:單一品牌失誤,可能讓消費者對「整體食品工廠」失去信任。
食品工廠平時必須注意的三大面向
1. 產品與製程的透明化
-
建立清楚的產線溯源系統
-
提前準備好檢驗報告、認證文件
-
讓外界能快速理解企業的品質保證
2. 危機時的資訊掌控
-
不要等新聞爆發才倉促反應
-
內部要有危機處理SOP(公關、法務、品管部門的快速協作)
-
第一時間發聲明,掌握輿論主導權
3. 建立品牌的正面聲量
-
不要只在出事後才想到曝光
-
平常就要累積品牌故事、永續作為、員工文化等正向議題
-
讓網路上的「好新聞」比「壞新聞」多,提升品牌韌性
網路行銷的防禦策略
(1)官方平台的穩健經營
-
Google商家、官網、Facebook粉專、LinkedIn
-
固定發佈與產品安全、研發、ESG相關的內容
-
讓官方聲音佔據搜尋前幾頁
(2)議題行銷的前置佈局
-
與媒體、協會合作,讓品牌正面議題定期曝光
-
與產業趨勢(如食品安全、環保包裝、碳足跡減少)綁在一起
-
形成「替代新聞源」,稀釋負面
(3)外部專業團隊合作
-
公關公司/網路橡皮擦團隊:協助監測輿情、佈局正面內容
-
律師顧問:處理新聞用字不當、版權誤用、誹謗等法律風險
-
數位行銷顧問:確保正面內容在Google和社群上能持續曝光
食安事件FAQ
Q1:如果事件已經發生,食品工廠還能補救嗎?
A:可以,但成本和時間會大幅增加。除了主動發聲明外,更需要透過專業的媒體、公關、數位團隊,進行「內容覆蓋」與「搜尋優化」,逐步將負面訊息壓低。
Q2:沒有預算找外部單位,食品工廠自己能做什麼?
A:最基本的防禦是持續經營自家官網與Google商家,並且每月固定產出1–2則正面新聞或專業內容,確保網路上有足夠的正面資源。
Q3:食品工廠如何建立長期的防禦力?
A:把「品牌聲譽」當作資產來經營,而不是等到危機才搶救。這包含:內部品管制度、對外行銷佈局、長期與專業團隊合作。
雲祥觀點:持續更新,讓改善「搜尋找得到」
許多食安事件發生後,媒體熱度可能在幾週或幾個月內下降,但對企業而言,危機並不會隨著新聞消失。
真正的挑戰在於:如何讓大眾看到企業在事件後的改善與優化,而不是只留下負面印象。
-
持續更新改善進程:例如製程升級、檢驗制度強化、ESG投入等,不只是內部改善,更要轉化為對外可見的內容。
-
確保搜尋可見性:這些改善資訊不應只藏在內部簡報或新聞稿裡,而是要能透過 Google、社群、官網被搜尋到。
-
平時也要「繃緊」:不要讓網友覺得企業只有出事時才急著澄清或防禦,平常就應該持續經營官方平台,累積正向聲量,讓消費者感受到企業始終在乎安全與責任。
結論:危機是放大鏡,平時才是根本
此事件提醒食品工廠的經營者:危機不是偶然,而是對日常準備的檢驗。
-
平時若有良好的品質透明度、正面聲量、行銷防禦,品牌能快速渡過風波。
-
若平時忽略經營,危機一旦來襲,再強大的行銷也難以補救。
對食品工廠的老闆與高階主管來說,今天開始準備,就是最好的防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