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Google 搜尋品牌名稱時,如果首頁充滿負面新聞,對企業的影響不只是在網路形象上,更可能波及商務合作、人才招募、客戶信任,甚至讓內部士氣受挫。許多老闆第一時間會搜尋「負面新聞刪除方法」,但不同的處理方式,成功率、風險與成本差異很大。
本文將以三種常見處理模式 (自己處理、專業委外處理、找認識的介紹) 逐一分析,並結合實務經驗,提醒企業在不同情況下的最佳策略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1. 自己處理負面新聞刪除
自己動手處理的好處是成本低、可立即行動,但缺點是成功率與效率有限。
常見做法
-
聯繫媒體編輯或記者:直接向刊登該篇報導平台提出更正或下架請求,並附上事證與法律文件。
-
發布澄清聲明:透過公司官網、Facebook、LinkedIn 等自有平台發佈澄清資訊。
-
以新內容覆蓋舊消息:撰寫品牌故事、案例文章、新聞稿,並進行 SEO 優化,試圖讓正面內容擠上搜尋前頁。
風險與限制
-
新聞媒體通常不會因主觀感受下架報導,除非內容涉及明顯錯誤或違法。
-
沒有專業 SEO 與外部媒體資源,短期內很難超越高權重新聞平台的排名。
2. 專業委外處理負面新聞刪除
這是速度最快、成功率最高的方式,但需要投入較高的預算。
專業處理方式
-
法律與媒體雙軌並行:由熟悉新聞法的律師與公關團隊合作,針對媒體提出更正、更新或下架申請。
-
SEO 覆蓋:透過大量高品質新聞稿、專訪、影音等內容,優化特定關鍵字,把正面資訊推到搜尋結果前頁,將負面消息後移。
-
社群與公關同步:在 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、LinkedIn 等平台持續釋出正面內容,提升品牌好感度。
優點
-
有既有人脈與媒體、SEO 資源,執行效率高。
-
能針對不同媒體的政策與 Google 排名規則,量身訂製策略。
常見錯誤與風險
-
錯誤時間找錯專業
在炎上高峰期找不熟悉公關議題的律師立刻提告,可能反而提油救火,引來更多媒體報導,擴大負面影響。 -
沒有控制戰場
沒有鎖定關鍵平台與關鍵字,反而四面出擊,導致負面內容延燒到更多地方,後續處理難度倍增。
3. 找認識的介紹來處理負面新聞
有些老闆會透過人脈,找到媒體編輯、記者或公關公司的幫忙,例如來自 BNI 商務社群、扶輪社 或其他商務圈的推薦。
優點
-
信任度高、溝通成本低,行動啟動快。
風險與限制
-
大型媒體(如自由時報、中國時報、Yahoo新聞)有嚴格編輯制度,不是單靠關係就能下架報導。
-
即使有人脈,若缺乏專業危機處理策略,仍有擴散風險。
常見負面新聞刪除方法的問題(FAQ)
Q1:負面新聞多久內處理效果最好?
A:1~3 個月內介入最佳,能避免新聞持續被轉載與擴散。
Q2:如果負面新聞已經 5 年以上,還能刪嗎?
A:可嘗試,但需要結合法律手段與 SEO 覆蓋,逐步降低其曝光率。
Q3:在炎上的當下,立刻找律師開告可行嗎?
A:若律師不熟悉公關危機處理,可能會提油救火,引發二次輿論。
Q4:什麼叫「沒有控制戰場」?
A:未鎖定核心平台與關鍵字就全面出擊,導致負面擴散至更多媒體與社群。
Q5:刪不掉的負面新聞怎麼辦?
A:可透過正面新聞與權威內容佈局,將負面消息推到搜尋結果後面,降低點擊率。
Q6:透過 BNI、扶輪社介紹媒體人脈有用嗎?
A:有助合作啟動,但仍須結合法律與 SEO,才能提高成功率。
網路橡皮擦觀點
負面新聞處理並非單純的「刪除」問題,而是一場法律、媒體、公關與 SEO 的整合戰。
如果企業僅憑單一方法處理,往往容易延誤時機或誤判情勢,導致負面內容延燒更廣。
最關鍵的不是動作快,而是先判斷正確的戰略與時機——該自己出手的時候就果斷行動,該委外時則要找對懂「控場與降溫」的專業團隊。
在數位時代,品牌聲譽就是企業資產,及時、正確的危機處理,能讓企業在面對風險時,不只是防禦,更能反轉為提升信任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