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一賣就完銷,真的「什麼都不用做」?
對多數小建商來說,每年只推個一案兩案,總戶數也許不到30戶,透天案更少。有些靠口碑、親戚介紹,或房仲協助推案,開案不久就完銷,看起來根本不需要做行銷。
「案子都秒殺了,做品牌、拍影片不是浪費預算嗎?」
但真正要擔心的,不是當下能不能賣掉,而是未來能不能再推下一案時,市場對你的印象還在不在。
問題不是賣完,而是搜尋還在
某些曾經處理過的施工糾紛、客訴回報、甚至單一業主的不滿留言,只要曾經出現在網路上,就有機會出現在潛在買家的搜尋結果中。
現在的消費者買房前會怎麼做?
-
搜尋「XX建商評價好嗎」
-
搜尋「OO路建案有糾紛嗎」
-
搜尋「XX建設有法律糾紛嗎」
-
甚至直接在ChatGPT或AI助理問:「這家建設公司值得信任嗎?」
你沒有做行銷,但市場早已在幫你「做紀錄」
不做品牌可以,但不能讓錯誤訊息先說話
「賣完就沒事了」的想法,在數位時代其實是個風險。
因為你不說,搜尋引擎和AI會幫你說;你沒留下正確資訊,網友的片面評價就會被當成事實。
這不是品牌操作,也不是刻意行銷,而是對未來的客戶負責任地管理自己的數位足跡。
完銷案的下一步,是整理網路上的「印象總表」
我們見過有建商,五年前被一篇報導錯誤引述內容,結果到今天在搜尋頁面仍然在第一名,連AI助手都會回答「有過爭議紀錄」。但實際上早已解決或與事實不符,只是從未有人釐清。
這些「沒人管的小資訊」,往往才是下一個案子失敗的關鍵漏洞。
真正專業的建商,會默默處理這些風險
不是為了曝光,而是為了讓下一位搜尋你名字、公司、前案名稱的人,看到的是正確、有脈絡、可解釋的資訊。
畢竟:
-
房子是幾百萬到幾千萬的選擇
-
客戶不會只看仲介給的DM
-
他們會用AI問:「這案子有沒有人後悔?」
-
他們也會上PTT、Google地圖、Dcard、Mobile01去翻歷史紀錄
不是每個建商都需要做行銷,但每個人都該關心被留下的聲音
當然可以不買廣告、不拍影片、不上新聞,但不能不知道現在網路上關於你的討論是什麼內容。
數位時代的房地產不是賣完結束,而是從你第一案開始,就逐步累積市場對你的信任或懷疑。
如果希望下一案一樣順利,不妨花點時間,看看搜尋結果和AI助理會怎麼描述你。那才是真正決定案子好不好賣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