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網路行銷策略 » B2B網路行銷迷思破解:FB和LinkedIn到底有沒有用?其實好用定義自己訂

B2B網路行銷迷思破解:FB和LinkedIn到底有沒有用?其實好用定義自己訂

在許多B2B產業老闆的心中,網路行銷常被貼上「不適合我們這行」的標籤。最常聽見的說法就是:

「我們這行靠人脈、靠拜訪,網路行銷沒效啦。」

但如果因此就放棄數位工具,可能錯過的不只是一次曝光、一場機會,而是整個時代的轉變

FB對B2B有沒有用?有,但玩法不一樣

許多人經營FB時,會直覺用B2C的KPI來檢視:

  • 貼文互動率?

  • 粉絲按讚數?

  • 網路活動報名人數?

這些在B2C產業中是標配,但在B2B中根本不是重點。B2B的成交週期長、金額高、信任門檻重,FB不能拿來當成交工具,而是當信任輔助與曝光延伸平台

✅ FB對B2B的三大實用價值:

  1. 增加搜尋時的信任度
     現在潛在客戶一搜到你,看見一個經營得很專業的FB粉絲團,就會默默加分:「這家公司有在運作,有在分享,有在接案。」

  2. 讓老客戶持續看見你
     業務跑一輪後,留下FB管道,定期發布內容,就能在客戶心中種下「這家公司一直很活躍」的印象。

  3. 強化品牌文化與人味
     B2B不是冰冷的生意,FB能用團隊活動、專案花絮、幕後故事來傳遞「這家公司值得合作」,這是LinkedIn做不到的軟性人情味。

FB在B2B上的優勢與限制

優勢 限制與需注意事項
受眾龐大,決策人常在線 工作屬性標記低,精準職稱定向不如LinkedIn
廣告工具靈活、再行銷力強 競爭激烈,內容容易被淹沒,需重視創意與差異化
建立品牌形象、曝光想法多元 決策路徑長,直接轉換率通常不如B2C,需要耐心經營
影音內容、高互動性訊息表現佳 用戶「購買」心態偏低,適合做認知、教育與潛在客戶集客
花費與投放門檻低,易於測試新行銷策略 隱私政策改變導致部份定向精準度下降,需搭配其他數據/管道輔助

那LinkedIn呢?它是B2B的業務開發神器

如果說FB像是內部溫度的維繫,那LinkedIn則是對外打開B2B的國際窗口,甚至幫助你找更高價值的合作對象與人脈。

✅ LinkedIn在B2B的四大優勢:

  1. 搜尋找到決策者
     在LinkedIn上,你可以直接找到企業的負責人、採購主管、行銷總監,跳過助理層層轉接,直接對話。

  2. 專業形象的展示舞台
     比起FB的生活感,LinkedIn更適合放公司專業內容、技術文章、成功案例,讓你在業界建立專業地位。

  3. 跨國拓展絕佳工具
     若你想找海外合作、接外單、參加國際展會前先連結對象,LinkedIn是目前最適合的B2B社交場域。

  4. 個人與公司雙引擎曝光
     老闆或業務的個人帳號+公司官方頁面,能雙軌推進內容與信任感,建立完整的B2B社群品牌體系。

小結:FB是溫度,LinkedIn是高度,兩者並用更強大

與其問「FB有沒有用?LinkedIn要不要做?」,不如重新思考:

  • 客戶搜尋你時會看到什麼?

  • 決策者能不能在LinkedIn上發現你?

  • 你的內容是否能連結信任、專業與品牌感?

在這個網路比名片還重要的時代,自己定義行銷工具的用途與KPI,才是B2B企業在數位時代最務實的行銷戰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