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未來行銷 » AI時代如何縮短數位落差?行銷提案別再讓老闆聽成火星話

AI時代如何縮短數位落差?行銷提案別再讓老闆聽成火星話

老闆聽不懂不買單,不代表你講錯

每次開行銷簡報,設計師、廣告操盤手、內容編輯信心滿滿地介紹方案,但對面老闆的眉頭卻越皺越深。明明說的是中文,卻像在講火星話。

這不是誇張,而是台灣許多中小企業、尤其是傳統產業的現場日常。

一邊在講「SEO優化」、「AI行銷」、「再行銷名單收斂漏斗」;
另一邊在想:「我只想知道這支廣告花多少錢,能帶來幾個客人?」

這場數位落差,AI時代能解決嗎?

行銷人在講策略,老闆在想成效

  • 行銷人在講品牌定位、關鍵字佈局、觸發機制、數據追蹤

  • 老闆在意的是:我有沒有賺到錢?能不能看得懂?誰要執行?會不會失敗?

這兩者不是對立,而是「角色專注的面向不同」。

行銷人要學會不是只說服,而是「翻譯」—講出老闆能懂的價值語言。

AI行銷,能解決這場溝通危機嗎?

✅ AI的確改善了「前置企劃」與「溝通效率」

現在的行銷團隊可以透過 ChatGPT、Midjourney、Notion AI 等工具:

  • 快速做出視覺範例圖、簡報草稿、文案草圖

  • 把專業術語翻譯成老闆能懂的語言:「這樣做可以讓你的店在Google上排前三」

  • 節省溝通成本,不再講一小時只做出一張圖

⚠️ 但也讓老闆「更在意結果與落地」

網路橡皮擦觀點:
前置企劃與簡報確實變簡單了,但也因為「看起來好像都做得出來」,老闆會更緊盯以下問題:

  • 執行細節誰負責?

  • 成效怎麼衡量?

  • 預算花下去,有沒有回收?

  • 是不是只做形象,卻沒實質效益?

AI讓「做出來」變快,但「做得好、做得準、做得對」變得更關鍵。

四種AI時代的溝通輔助角色

1. 提案翻譯器

將專業語言快速轉成「商業語言」:
例如不是說「這是針對高意圖受眾的廣告文案」;而是說「這篇廣告專門吸引已經在找你服務的人點進來」。

2. 視覺模擬器

用AI產出初步廣告圖、影片腳本、網站草圖,幫老闆先看到未來
他自然比較放心。

3. 決策參謀

現在不少老闆也會偷偷問 ChatGPT:「我這個商品適合短影音廣告嗎?」

甚至直接問AI目前的網路成效

以前怕裝不懂,現在多了一位 AI 私人顧問,也更敢主動學習。

4. 執行監督工具

行銷人可以用 AI 建立清晰的 SOP、排程與報告機制,讓老闆看得到每個環節,避免「做一做就不見人影」的擔憂。

但工具不是解方,「懂對方」才是

AI再強,如果你講話老闆聽不懂,他還是會覺得:「這些年輕人到底在說什麼?」

真正的落差不在技術,而是信任與理解。

數位落差不會自動消失,但可以靠「人」主動拉近。
特別是行銷人要有一種自覺:先說人話,再談策略。

提案現場:讓老闆秒懂的實用話術

Q:這張廣告圖可以幹嘛?

➡ 「讓在Google搜尋你服務的潛在客戶,第一眼就看到你。」

Q:這支影片做起來值不值?

➡ 「你之前靠口碑介紹,這支影片就像讓你再多十個會說話的老客戶。」

Q:這些AI生成的圖片會不會很假?

➡ 「這只是視覺草圖,幫你確認方向,正式執行會找專業設計或攝影。」

Q:這樣做跟我們以前的差在哪?

➡ 「以前靠運氣和業務衝,現在靠搜尋和信任點來轉單。」

網路橡皮擦的角色:讓老闆信得過你的提案

作為長期支援企業品牌聲譽與行銷導入的團隊,
網路橡皮擦專注在這兩件事:

  1. 讓前置簡報更有說服力
     透過真實案例、品牌口碑、SEO數據、新聞媒體與商家評論,
     建立完整提案素材包。

  2. 讓老闆決策更安心
     不是只有「做」,而是清楚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、要花多少、什麼時候回本,
     並且有追蹤與回報機制,讓行銷專案不再是模糊花錢的黑洞。

結語:AI只是橋,願不願走,還是看人

AI讓行銷的溝通效率、工具能力、內容製作變快變好,
但「老闆願不願意信任、行銷人願不願意說人話」,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

懂技術不夠,懂對方才重要。
會用AI是基本,會翻譯行銷語言成商業價值,才是專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