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危機管理 » 公關危機的「正向新聞」轉移焦點術:解析議題操作的策略與倫理

公關危機的「正向新聞」轉移焦點術:解析議題操作的策略與倫理
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企業或個人難免面臨負面新聞的衝擊。當危機發生時,如何有效應對,避免聲譽受損,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。公關公司經常運用一種名為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的策略,嘗試透過創造與放大正面新聞,來分散大眾的注意力,達到淡化或掩蓋負面報導的效果。

這種策略的核心在於,利用人們的注意力有限的特性,以及媒體的議程設定功能。公關公司會策劃各種活動、發布正面新聞稿,甚至巧妙地利用時事熱點,將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與之連結,製造話題性。透過精準的媒體操作,以及社羣媒體的推廣,將正面訊息廣泛傳播,以轉移大眾的視線。

然而,這種策略並非萬無一失。過度依賴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,而忽略了對根本問題的解決,反而可能適得其反,損害企業的信譽。此外,如果被揭穿是刻意操縱輿論,更可能引發嚴重的公關危機。因此,在運用這種策略時,必須謹慎評估其潛在的風險和道德爭議。

本文將深入解析公關公司如何透過「正向新聞」分散大眾注意力,探討議題操作的具體策略,並剖析其背後的倫理考量。同時,我們也將提供一些建議,幫助企業管理者和公關從業人員,在實踐中做出明智的決策。建議:在考慮轉移焦點策略之前,務必先處理好負面新聞的根本原因。真誠的溝通和實際的行動,往往比任何公關技巧更有效。

深入瞭解更多公關危機處理策略!

更多資訊可參考 img:marketing

面對負面新聞,公關公司可運用正向新聞轉移焦點,以下提供具體建議:

  1. 危機發生時,迅速且誠懇地回應,真誠的道歉和表達歉意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。
  2. 釐清事實與立場,提供準確資訊以澄清誤解和謠言,並清楚表達企業的立場和將採取的措施 。
  3. 策略性訊息傳遞,找出與危機無關的部分進行「正面切割」,或將公眾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正面議題上 。
  4. 放大企業正面訊息,尋找機會放大企業的正面價值或過往的良好表現,以平衡負面觀感 。
  5. 與品牌價值觀相符的意見領袖合作發聲,有助於引導輿論,傳遞正面訊息 。
  6. 制定長期修復計劃,承諾並落實具體的改善方案,並持續與公眾溝通,分享進展,以重建信任 。
  7. 建立危機預警機制,及時發現潛在風險,並提前準備危機處理預案,確保危機發生時能迅速有效應對 。
  8. 尋求公關公司和危機管理專家的協助,獲得更客觀專業的處理建議 。
  9. 在追求點閱率的同時,確保公關內容真實,避免放大或扭曲訊息,並與媒體建立互信互利的關係 .

何謂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?解析其運作原理與必要性

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是一種媒體操作手法,通常指的是利用聳動、負面的新聞事件來轉移公眾對其他更重要或更敏感議題的注意力。這種做法在中國媒體上尤其明顯,有時會將娛樂八卦的熱度用於掩蓋重大的公共安全事故,從而減輕政府的壓力。

這種手法並非中國獨有,在全球範圍內都可能存在,尤其是在言論自由受限的國家。媒體為了吸引點擊率或觀看次數,有時會傾向於報導煽情、誇張的負面新聞,以激起讀者強烈的情緒反應。精心設計的標題可能強調嚴重的後果,但無法完全傳達實際風險。

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的機制與影響:

  • 轉移公眾注意力: 將焦點從關鍵議題(如經濟問題、政治醜聞、重大事故)轉移到較不重要的事件上。
  • 減輕壓力: 對於政府或企業而言,這種手法可以減輕其面臨的審查壓力或責任。
  • 製造情緒共鳴: 利用負面新聞引發公眾的同情、憤怒或恐懼等情緒,但這些情緒可能被引導向特定方向。
  • 影響輿論走向: 透過控制報導的內容和強度,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議題的看法。
  • 加劇焦慮與壓力: 長期接觸負面新聞,即使是為了轉移焦點,也可能導致觀眾情緒困擾、焦慮、恐懼,甚至影響睡眠品質。
  • 媒體的商業考量: 為了追求更高的點擊率和廣告收入,媒體可能更傾向於報導具爭議性或聳動性的負面新聞。

如何應對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:

  • 尋求可靠消息來源: 選擇聲譽良好、報導中立的媒體,並瞭解其報導動機。
  • 設定資訊攝取界線: 限制接觸新聞的時間和內容,避免過度暴露於負面資訊。
  • 培養媒體素養: 提高辨識訊息真偽和媒體操作手法的能力。
  • 關注積極和有意義的內容: 主動尋找能啟發、鼓舞人心的資訊,以平衡負面訊息的影響。
  • 反思與批判性思考: 質疑新聞報導的角度和意圖,思考其背後可能存在的目的。
  • 尋求支持: 若長期受負面新聞影響,應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協助。

實戰指南:公關公司如何佈局「正面新聞」以化解危機

公關公司運用正面新聞化解危機,通常是透過一系列策略性溝通和行動,來減輕負面影響,重塑公眾形象。1. 快速且誠懇的回應 (Rapid and Sincere Response):
即時性是關鍵: 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,公關公司會建議客戶迅速做出回應,而不是迴避。延遲回應可能被解讀為漠視或不負責。
誠懇的態度: 即使無法完全避免責任,真誠的道歉和表達歉意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。

2. 釐清事實與立場 (Clarifying Facts and Stance):
提供準確資訊: 公關公司會協助企業收集並提供準確、完整的事實,以澄清誤解和謠言。
明確表達立場: 清楚地向大眾說明企業的立場、對事件的看法以及將採取的措施。

3. 策略性訊息傳遞 (Strategic Message Delivery):
「正面切割」與「轉移焦點」: 在某些情況下,公關公司會找出與危機無關的部分,將其「切割」開來,或者將公眾的注意力「轉移」到其他正面或較不敏感的議題上。
放大正面訊息: 即使在危機中,企業仍有其正面價值或過往的良好表現,公關公司會尋找機會放大這些訊息,以平衡負面觀感。
利用意見領袖 (KOL): 與品牌價值觀相符的意見領袖發聲,有助於引導輿論,傳遞正面訊息。

4. 制定長期修復計劃 (Developing Long-term Recovery Plans):
承諾與行動: 若企業需要承擔責任,公關公司會協助設計具體的改善方案,並承諾落實執行,以重建消費者信任。
持續溝通: 危機過後,仍需持續與公眾溝通,分享進展,鞏固品牌形象。

5. 預防與風險管理 (Prev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):
預警機制: 建立危機預警機制,及時發現潛在風險,防患於未然。
制定應急預案: 提前準備危機處理預案,並進行演練,確保危機發生時能迅速有效應對。
內部危機小組: 組成內部危機處理小組,集思廣益,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。

6. 專業團隊支援 (Professional Team Support):
跨專業團隊: 公關危機的處理需要結合法律、策略、媒體傳播和聲譽管理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,這正是公關公司的價值所在。
危機管理專家: 尋求公關公司和危機管理專家的協助,能獲得更客觀專業的處理建議。

案例總而言之,公關公司透過上述策略,不僅能化解眼前的危機,更能透過積極、透明、負責任的溝通,將危機轉化為重塑品牌形象、加深公眾信任的機會。

超越議題操作:深入案例與進階媒體操盤術

媒體操盤術,又稱媒體操控或資訊操縱,是指透過各種策略和手法,影響公眾對特定議題、人物或事件的認知與態度。這種操盤術的目的是為了迎合特定團體(如政黨、企業或國家)的利益,並藉此鞏固其權力、影響力或達成特定目標。

1. 國家級的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:

  • 中國對台灣的資訊戰: 歐盟的報告指出,中國透過僱用公關公司和網紅,以及大量運用假新聞網站,來影響台灣的選舉和輿論。例如,針對台灣總統的演說,中國官方媒體及其操作的假新聞網站會同步發布批評性內容,試圖塑造對中國有利的國際形象,並打擊台灣的民主制度。這類操作的手法還包括運用「紙牆」模式,透過虛假網站放大或「洗白」特定議題。
  •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資訊戰: 在俄烏衝突中,俄羅斯系統性地運用「核威脅」、「北約挑釁」、「受害者敘事」等框架,透過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製造恐懼、分裂輿論,破壞國際信任。這種認知作戰的目標是彌補常規軍事劣勢,在信息與心理層麪塑造優勢。
  • 美國軍方在COVID-19疫情期間的祕密行動: 據報導,美國軍方曾利用大量虛假推特帳號散播關於中國疫苗的虛假訊息,旨在抹黑中國的疫苗外交。

2. 媒體購買與置入性行銷:

  • 中國政府購買台灣報紙版面: 過去曾有監察委員調查發現,中國政府透過置入新聞的方式購買台灣報紙版面,以宣傳其形象和政策。這些報導常以專題形式呈現,內容包含旅遊、經貿等,但實際上是為了達到統戰目的。
  • 利用經濟手段影響獨立媒體: 中國政府透過與有商業往來的獨立媒體合作,影響其報導內容。有時甚至會買斷媒體的廣播時間和廣告,用於刊載官方宣傳內容。

3. 運用新興媒體與社群平台:

  • 假帳號部隊與輿論操控: 在台灣的課綱微調、選舉、同婚議題等社會事件中,觀察到組織性的網路動員,利用大量假帳號在社群媒體上製造聲量,營造沸騰的輿論氛圍。這些操作不僅限於單一政黨或事件,而是廣泛存在於各種議題中。
  • 網紅與意見領袖的影響力: 透過僱用網紅或意見領袖,可以更有效率地將特定訊息傳播給目標受眾,並提高可信度,同時隱藏訊息與國家結構的連結。例如,頂級網紅MrBeast曾利用其社群媒體影響力推廣加密貨幣,進而轉化為驚人利潤。

4. 媒體本身的操縱與「侍從媒體」現象:

  • 選擇性報導與刻意欺瞞: 媒體操縱可能涉及選擇性報導、刻意隱瞞事實、偷換概念、言語煽動等手法,目的是為了迎合特定政黨的利益。
  • 自我審查與過濾資訊: 為了排除其他觀點,媒體高層可能私下進行自我審查,以過濾社會大眾的視聽,轉移注意力或矛盾。

5. 科技在媒體操盤術中的應用:

  • 人工智慧(AI)生成內容: AI技術的發展,如生成式AI,為資訊操弄提供了新的工具,可以製造出更難辨識的虛假內容。
  • 自動化工具與機器人帳號: 透過機器人帳號和虛假帳號,可以大規模地操縱社交媒體訊息,影響選舉和輿論。

案例總結:

這些案例顯示,媒體操盤術的手段日趨複雜,從傳統的報紙購買、置入性行銷,到利用社群媒體、假新聞網站、網紅、AI生成內容等新興科技,都成為操縱公眾輿論的工具。國家力量、政黨、企業乃至個人,都可能運用這些手法來達成自身目的。因此,提升媒體識讀能力,培養獨立判斷的思辨能力,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。

反擊與應對:

面對媒體操盤術,提升媒體素養、加強跨國調查合作、建立AI驗證社群、進行能力建構訓練,以及連結國際社群,都是重要的應對策略。

媒體操盤術是指透過各種策略和手法,影響公眾對特定議題、人物或事件的認知與態度,以迎合特定團體(如政黨、企業或國家)的利益,並鞏固其權力、影響力或達成特定目標。常見的操盤手法包括國家級的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、媒體購買與置入性行銷、運用新興媒體與社群平台、媒體本身的操縱與「侍從媒體」現象,以及科技在媒體操盤術中的應用。面對媒體操盤術,應提升媒體素養、加強跨國調查合作、建立AI驗證社群、進行能力建構訓練,以及連結國際社群。
類型 描述 案例
國家級的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 透過僱用公關公司、網紅和運用假新聞網站,影響選舉和輿論。系統性地運用特定框架,製造恐懼、分裂輿論,破壞國際信任。 中國對台灣的資訊戰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資訊戰、美國軍方在COVID-19疫情期間散播關於中國疫苗的虛假訊息
媒體購買與置入性行銷 透過置入新聞的方式購買媒體版面,以宣傳形象和政策。與有商業往來的獨立媒體合作,影響其報導內容,或買斷媒體的廣播時間和廣告。 中國政府購買台灣報紙版面、利用經濟手段影響獨立媒體
運用新興媒體與社群平台 利用大量假帳號在社群媒體上製造聲量,營造輿論氛圍。僱用網紅或意見領袖,將特定訊息傳播給目標受眾。 台灣的課綱微調、選舉、同婚議題中的網路動員、網紅MrBeast推廣加密貨幣
媒體本身的操縱與「侍從媒體」現象 選擇性報導、刻意隱瞞事實、偷換概念、言語煽動,以迎合特定政黨的利益。媒體高層可能私下進行自我審查,以過濾社會大眾的視聽。 媒體選擇性報導、媒體高層自我審查
科技在媒體操盤術中的應用 利用AI技術製造虛假內容。透過機器人帳號和虛假帳號,大規模地操縱社交媒體訊息,影響選舉和輿論。 AI生成假新聞、機器人帳號操縱輿論
公關危機的「正向新聞」轉移焦點術:解析議題操作的策略與倫理

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:公關公司如何透過「正向新聞」分散大眾注意力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警惕風險與道德界線:善用正面新聞的關鍵考量

公關操作正面新聞時,可能面臨多種道德風險,尤其是在社群媒體日益普及的今日。這些風險主要源於資訊傳播的不對等、潛在的操縱意圖,以及對真相的扭曲。

1. 資訊不對稱與誤導公眾:
隱瞞真相或片面呈現: 公關操作可能傾向於選擇性地揭露資訊,只強調對客戶有利的部分,而忽略或淡化不利的訊息。這會造成公眾對事實的認知產生偏差。
虛假或誇大的內容: 為了營造正面形象,可能出現誇大其詞、甚至捏造不實訊息的情況。例如,企業匿名設立部落格、僱用部落客撰寫不實評價,或以非真實身份在論壇發文,都是常見的爭議手法。
「假新聞」或「假草根運動」: 運用假帳號、機器人或組織化的「網軍」,製造虛假的輿論聲量或民眾支持,來影響公眾認知與判斷。

2. 操縱輿論與影響決策:
影響媒體報導的客觀性: 透過購買廣告、置入性行銷,或提供有條件的資訊,影響媒體的報導角度和內容,使其偏向正面,而非客觀呈現。
左右消費者或政策制定者: 透過營造看似正面的社會氛圍或廣泛支持,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,或進一步影響政策的制定。
「黑色公關」與負面操作: 雖然問題是關於正面新聞,但有時為了突顯正面,可能會透過打擊競爭對手或其他負面操作來達成目的。

3. 損害公信力與誠信:
公眾信任的流失: 一旦被揭露操縱新聞或提供不實資訊,將嚴重損害公眾對企業、品牌乃至媒體本身的信任度。這種信任的建立需要很長時間,但毀壞卻可能瞬間發生。
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懲罰: 操縱輿論、散播不實訊息等行為,不僅違反公關倫理,嚴重時可能觸犯法律,面臨法律訴訟和罰款。
對公關專業形象的傷害: 這些不道德的行為會玷污整個公關行業的聲譽,使得社會大眾對公關專業產生負面觀感。

4. 網絡時代的挑戰:
社群媒體的匿名性與即時性: 社群媒體的高度互動性和資訊傳播的即時性,為公關操作提供了新的管道,但也帶來了資訊正確性、揭露程度以及匿名性帶來的倫理挑戰。
深度偽造 (Deepfake) 與 AI 生成內容: 新興科技如深度偽造技術,能製造逼真的虛假影音,進一步模糊真相與虛構的界線,增加了操縱訊息的風險。

5. 倫理價值觀的衝突:
客戶要求與專業倫理的兩難: 公關人員可能面臨客戶要求進行不道德操作的壓力,例如為不當行為保密,這時如何在客戶利益與專業倫理之間取得平衡,是一大考驗。
過度追求流量而犧牲真實性: 在追求點閱率、聲量最大化的過程中,可能導致公關內容偏離事實,甚至為了吸引眼球而放大或扭曲訊息。

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:公關公司如何透過「正向新聞」分散大眾注意力結論

綜上所述,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:公關公司如何透過『正向新聞』分散大眾注意力」,是一項複雜且充滿爭議的公關策略。它既能幫助企業在危機中尋求轉機,也能因操作不當而引發更大的信任危機。成功的關鍵,並非僅僅在於製造多少正面新聞,更在於真誠溝通、解決根本問題,以及堅守專業倫理的底線 。

企業管理者和公關從業人員應深刻理解,聲譽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,任何試圖掩蓋真相、操縱輿論的行為,最終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。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,更應肩負起社會責任,以透明、負責任的態度與公眾溝通,才能贏得長久的信任與支持 。
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公眾的判斷力日益提升,任何虛假或誇大的宣傳都難逃 scrutiny。因此,「正向新聞」的價值,不僅在於轉移焦點,更在於傳遞真實的企業價值觀,建立可信賴的品牌形象。唯有如此,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並在面對危機時,獲得公眾的諒解與支持。

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:公關公司如何透過「正向新聞」分散大眾注意力 常見問題快速FAQ

什麼是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?

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是一種公關策略,透過創造與放大正面新聞,來分散大眾對負面報導的注意力,以減輕負面影響。

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如何運作?

公關公司會策劃活動、發布正面新聞稿,或利用時事熱點製造話題,再透過媒體操作和社羣推廣,轉移公眾視線。

過度使用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有什麼風險?

可能適得其反,損害企業信譽,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公關危機,若被揭穿刻意操縱輿論,後果不堪設想。

應對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的建議?

務必先處理好負面新聞的根本原因,真誠的溝通和實際的行動,往往比任何公關技巧更有效。

如何應對「負面新聞轉移焦點術」的操弄?

尋求可靠消息來源、設定資訊攝取界線、培養媒體素養、關注積極內容、反思批判思考、必要時尋求專業支持。

公關公司如何透過正面新聞化解危機?

透過快速誠懇的回應、釐清事實與立場、策略性訊息傳遞、制定長期修復計劃、預防風險管理、專業團隊支援等。

什麼是媒體操盤術?

指透過各種策略和手法,影響公眾對特定議題、人物或事件的認知與態度,以迎合特定團體的利益。

媒體操盤術有哪些常見手法?

包含國家級的資訊操弄、媒體購買與置入性行銷、運用新興媒體與社羣平臺、媒體本身的操縱等。

公關操作正面新聞有哪些道德風險?

包括資訊不對稱與誤導公眾、操縱輿論與影響決策、損害公信力與誠信、網絡時代的挑戰、倫理價值觀的衝突等。

面對媒體操盤術,應如何應對?

提升媒體素養、加強跨國調查合作、建立AI驗證社羣、進行能力建構訓練,以及連結國際社羣,都是重要的應對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