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企業遭遇負面新聞時,第一個直覺往往是——「找律師來下架新聞」。
但實務上,新聞並不是一份「簡單的合約糾紛」;它牽涉到媒體平台的立場、新聞自由、以及輿論風向。若處理不慎,不但無法解決問題,甚至可能讓火勢更大。
因此,本文將分享 律師協助下架新聞的常見情境,以及 雲祥-網路橡皮擦的實務經驗,讓企業主在做決策前,能避免掉入風險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找律師下架新聞的四種情境
以雲祥過往經驗,當企業請律師協助新聞下架時,大多會遇到以下四種結果:
1. 新聞台同意下架(最佳情況)
這是所有企業最希望的結果。
通常發生在新聞明顯失實,或涉及未經授權使用圖片/資料的情況。
新聞台在法律壓力與事實證據下,選擇撤文,企業的負面搜尋即可獲得緩解。
但即便新聞下架,也不代表負面聲量就此消失。
實務上,若企業同時被多間新聞台報導,Google 會依演算法重新排序:
👉 例如,原本在第一頁的自由時報被下架後,其他如中國時報、Yahoo新聞或地方新聞網的負面報導,反而可能被「補位」到第一頁。
雲祥提醒:
-
先做搜尋盤點:在行動前,評估有哪些新聞正在第一頁,還有多少負面新聞在第二、三頁等待補位。
-
避免真空效應:在下架動作之前,就要先布局好替代的正向內容或中性新聞,讓 Google 在重排時,有更多「正面素材」可補上去。
-
長期防護:與其單純追求一篇新聞下架,更重要的是確保整體搜尋結果的健康性。
2. 新聞台修改內容(次佳情況)
部分新聞媒體可能不願完全撤文,但會在律師交涉下修改標題或內容。
例如:刪除誤導性字眼、補上企業聲明、降低負面語氣。
雖然負面仍存在,但衝擊度下降。
3. 新聞台不理會(不佳情況)
若新聞並未明顯違法,媒體可能選擇 完全不回應。
這會讓企業白花法律費用,卻無實際效果。
更糟的是,企業誤以為交給律師就能解決,卻忽略了 長期的網路聲量管理,造成二次傷害。
4. 新聞台反擊(最差情況)
這是最需要避免的結果。
若律師處理方式過於強硬,媒體可能以「新聞自由」為由反擊,甚至加碼報導,將原本單一新聞,放大成更嚴重的公關危機。
這會讓企業陷入 公關災難,成為輿論的箭靶。
為什麼單靠律師不夠?
新聞下架不只是法律問題,更是 公關與媒體生態 的戰場。
若僅靠律師發函,常會遇到前述第3或第4種情況。
因此,雲祥的建議是:
✅ 律師:處理法律依據、保障正當性
✅ 公關:理解媒體生態,掌握新聞平台立場
✅ 行銷團隊:製造正向聲量,稀釋負面影響
三方合作,才能降低失敗風險,並兼顧 法律正當性、媒體應對、與品牌形象修復。
雲祥觀點與實務提醒
-
避免衝動提告:炎上時急於訴訟,常會「提油救火」。
-
爭取可控戰場:先確認新聞是否涉侵權、誤導,再由律師與媒體交涉。
-
同時布局替代聲量:即便新聞不下架,也能透過SEO文章、新聞合作、社群聲量稀釋影響。
-
建立長期防護機制:不是只解決單一篇新聞,而是要讓未來搜尋時,企業優勢內容能長期佔據版面。
FAQ 常見問題
Q1:請律師就一定能把新聞下架嗎?
A:不一定。若新聞內容並無明顯違法,新聞台可能拒絕下架。此時應同時啟動公關與行銷策略。
Q2:企業該在什麼時間點找專業團隊?
A:最好在負面新聞爆發 第一週內。時間越久,新聞被引用、轉載、擴散的範圍就越大。
Q3:如果新聞不能下架,還有什麼辦法?
A:可以透過 新聞修改、SEO優化、製造正向新聞、社群輿論引導,降低負面在搜尋引擎的能見度。
結論
「如何下架新聞?」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,而是 法律+公關+行銷 的交叉領域。
雲祥的經驗是:
-
只靠律師,風險大。
-
律師+懂媒體的公關+行銷團隊,才是完整解方。
企業若遇到負面新聞,與其只把希望寄託在律師函件,不如在第一時間啟動跨專業合作,避免錯誤操作,將小火變成大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