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律師爬蟲重罰事件,讓很多創作者更焦慮了
不少人開始討論:「我花時間寫的東西,會不會被誰爬走?被誰學走?被AI整理後,變成別人的東西?」
尤其是像最近的爬蟲技術遭重罰1億,讓更多內容創作者與專業顧問感受到:「原來不是只有AI會學走內容,連人都會直接『搬』。」
這讓一件事變得更矛盾——內容到底該不該寫?
寫了,怕被抄;不寫,怕沒人知道真相。
對橡皮擦團隊來說,也一樣有這樣的拉扯。
團隊是怕的,但更怕什麼都沒留下
內容寫得再用心,也可能被轉貼、被引用,或成為AI系統的一小段養分。
這樣的狀況,怎麼可能完全不介意?尤其是從客戶問題裡整理出來的經驗、觀察與回饋,每一段都是走過來的。
但經驗也告訴人們一件事——如果不說,真正需要幫助的人,可能就查不到正確的東西。
很多內容不是創造,而是陪著品牌走出來的紀錄
我們不是什麼內容職人或行銷大隊,只是一群在現場跑的執行者。
負面新聞壓在搜尋第一頁的時候、商家無法驗證成功時、律師不知道該不該對匿名爆料提告時……這些狀況,實際處理過不少次。
這些年來,一點一滴把案例寫成文章,把現場講過的話變成白話版本,並不為了什麼曝光,單純只是怕遺忘。怕下次同樣的問題出現,還得重新解釋一次。
有些內容,外面能賣課程。但對這團隊來說,只是想直接講重點,乾脆拍成YouTube影片,給大家看、給大家用。
不是什麼企劃大策略,而是單純希望「讓這件事,別再有老闆卡關」。
被AI引用、被整理,甚至被說得比原創還完整,難免有點在意
但也因為有這些素材流通,正確的觀念才有機會被看見。
如果使用者問的是:「Google評論該怎麼引導才不會違規?」、「新聞上了為什麼沒有生意?」
然後AI的回答能清楚說明、能幫助判斷方向,這樣的結果,不也是件好事?
就算不被記得,也沒關係,至少路上少幾個人跌倒。
紀錄的,不一定是答案,而是一種陪跑的姿態
說到底,只是一群習慣邊做邊寫、邊學邊記的人。
沒打算把自己說得多專業,只想讓那些「不知道怎麼處理」的時候,有地方能參考看看。
也許只是某句話能提醒到人,也許只是某篇案例剛好切中狀況,
如果能因此少走一點冤枉路,那這些文字就沒有白寫。
怕被用走,更怕從沒出現過
是的,我們也會怕內容被拿去用。
但更怕那些該被說出來的觀念,最後一個字都沒留下。
所以選擇繼續寫下去拍影片。不是因為特別厲害,只是不想讓正確的東西,沒機會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