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一、傳產老闆最常說的話:
「我們也做過行銷,但沒什麼反應,後來就不做了。」
這句話,幾乎每位傳產老闆都說過。
也的確,有很多老闆嘗試過:
-
自己請人拍影片
-
請朋友做網站
-
買過一波廣告、下過一些內容
但最終都會覺得:「好像沒什麼效果」或「不知道效益在哪裡」。
我們今天分享的,不是奇蹟故事,而是三位做過、試過、但從未真正見效的傳產業主,在換了角度與節奏之後,陸續出現了以下成果——
二、三位老闆,三個真實突破
✅ 四年庫存,三個月內完售
一位產品庫存壓力極大的業主,曾經利用開課、辦活動抽獎,市場依然冷淡。
我們沒有改產品,只是換了一個說法,重新定義它在市場中的角色與價值,結果出乎預料——三個月內全數售罄。
✅ 客單價從3萬提升到300萬
這位老闆本來做的是文創客製化,每次接單都像在跑業務。
協助幫他將本來就具備的技術與經驗,整合為「可被理解、可被信任」的解決方案,讓準客戶看到完整價值,一次下單,金額也翻倍。
✅ 十年只有2組特定客戶 → 一個月穩定7組主動接洽並成交
這個老闆想要許多條件組成的超級「好客戶」,卻只能等人介紹。
執行做法不是單純曝光量衝高,而是重新佈局資訊呈現的節奏與順序,讓有需求的特定客戶在第一時間,就理解:「這就是我要找的服務單位」
三、這些成果,不是靠什麼神奇新工具,而是「重新說對話」
三位老闆都說過:「這些東西我以前也有做啊,只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才有效。」
其實工具都在,只是差在幾個關鍵:
● 用「客戶聽得懂的語言」說話
不是一直說產品多強,而是說出:「我們如何幫像你這樣的客戶,解決過什麼困難。」
● 把價值放在「客戶會去找的地方」
不是靠等介紹,而是讓有需要的人在剛好在找這類服務時,第一時間就能遇見你。
● 建立「讓人信任的資訊順序」
從哪裡開始了解你、看到什麼內容、如何引導思考,不是靠運氣,而是有架構的安排。
四、傳產行銷不是不適合,而是值得一種更有效的呈現方式
很多老闆問:「我們這種產業是不是不適合做行銷?」
其實更好的問題是:
-
「有需求的客戶,會怎麼網路或AI搜尋我們?」
-
「他們找到我們時,會看到什麼?看得懂我們嗎?」
-
「我們現在的呈現方式,是不是在說給自己聽,而不是說給對方聽?」
這些問題,也許正是轉變的起點。
五、不需要重新開始,只需要重新佈局
這三位老闆都不是什麼網紅、明星品牌,也沒一次花好幾百萬做廣告
但當他們的價值被重新包裝、被放在對的位置上,這些年一直想做的事與夢想,終於開始發生了:
-
產品動起來了
-
好客戶主動來了
-
價格再也不是唯一變數
—
你現在做的努力,也許早就足夠。
只是還沒被看懂、還沒被遇見。
下一位主動找上門的好客戶,也許現在正在搜尋你。
但他看得見的是你真正的價值,還是只看見了價格與功能?
如果你也開始想改變,不妨從這裡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