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講座中,我常說:「網路不是一個功能,而是一個世界。」
如果你把它當成「找一個人」、「做一件事」,最後很容易吃羹。
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為什麼大家會把「網路行銷顧問」和「幫我賣東西」畫上等號?
這是非常典型的數位落差現象,以下幾個常見誤會你可能也聽過:
-
希望請一位 Facebook 小編,提升公司營業額
-
希望找個做網站的美術設計,幫公司增加銷售
-
給廣告投手 NT$100,期望回收 NT$10,000
這些想法,其實就像希望攝影師能幫你變瘦、幫你成為巨星一樣,角色本身就錯置了。
【真實案例】企業老闆的提問:
Q:請問有沒有行銷顧問公司?可以幫我從網路到實體通路,把產品「賣」出去?最好還有成功案例。
回答通常會分三個方向:
1. 有,但你預算多少願意聘請顧問?
想得到策略與解法,願不願意為「規劃、陪跑、分析、修正」這些過程付費?
2. 還是你其實想要的是:直接幫我「賣」的人?
這其實是要找「代銷」、「業務通路」或「團購主」,而不是顧問。
3. 如果你是找分潤合作,那你願意讓利多少?
這時的核心問題是:你給的誘因,足以讓對方真心投入嗎?
🔍 重點是:「行銷顧問」和「幫你賣貨的人」不是同一種角色。
顧問的角色不是幫你「賣」,而是幫你「知道怎麼賣」
真正的行銷顧問,就像:
-
教練:不幫你比賽,但讓你變強
-
軍師:不幫你出征,但協助你排兵布陣
-
醫師:不幫你跑步,但指引你怎麼復健與進化
顧問的任務是讓你的行銷策略更清晰、流程更順、預算更精準。
但要落地執行,還是得有專業團隊去做。
顧問自己有賺錢嗎?這問題該問嗎?
在業界,常見一句話是:「這個顧問自己都沒賺大錢,憑什麼教別人做生意?」
表面看起來合理,但其實這樣的邏輯有很多盲點:
-
很會教球隊拿冠軍的教練,不一定是明星球員
-
出很多明星的老師,不見得自己成為明星
-
很會陪跑的顧問,專長在協助別人,而不是自營產品
真正該問的不是他有沒有賺很多錢,而是——他有沒有讓你思考方式變得更清楚、更具行動力?
AI時代下,行銷顧問的角色正在進化
現在的顧問,除了基本的策略與品牌規劃,更可能是:
-
AI工具導入顧問
-
SEO與AI搜尋優化陪跑者
-
數位轉型的協調者
-
數據成效的解讀者與建議者
也就是說,好顧問不只講道理,而是幫你整合人、事、錢、內容與平台的關係,讓你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。
問對問題,才找得到對的人
你需要的是:
-
行銷顧問?(幫你規劃方向)
-
執行團隊?(幫你落地內容與曝光)
-
銷售通路?(幫你真正成交)
三種不同角色,不同付費模式,也有不同成果預期。
與其找一個「會賣的顧問」,不如先釐清——你真正需要的是哪一種角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