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第一次經營自媒體或社群,怎麼做都覺得白忙一場?
這是許多傳統媒體轉戰網路時的真實寫照。當老媒體跟著新媒體的KPI邏輯硬上社群行銷,例如追粉絲數、貼文觸及、限時流量等,常常會發現投入了大量人力卻收效甚微,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網路操作。
但其實,不是做錯了,而是「捨本逐末」。
傳統媒體的底牌:原生內容製作力,才是最大戰力
新媒體操作為了快速出稿、快速吸睛,普遍依賴翻譯國外內容、轉貼網路熱門文章、跟風熱搜話題等方式進行內容量產。但隨著AI時代資訊氾濫,用戶對「快抄快貼」的耐受度大幅下降,反而開始尋找「能學到東西」「具有信任感」的深度內容。
而老媒體擁有的是什麼?
是累積數十年的新聞判讀力、專業採編力、結構化寫作與議題深度挖掘能力。這種「原生專業內容」的能力,正是新媒體與AI工具難以取代的價值所在。
舊媒新用:從紙本轉型,不是跟風,而是善用專長
老媒體如果只是在模仿新媒體的形式、追逐演算法趨勢,最終只會淪為內容工廠的廉價勞動者。但若能回歸本質,重新定位自己在內容生產鏈中的角色,就能以「專業原創、信任感高、深度價值」作為核心,建立品牌差異化。
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出發:
-
原生知識庫轉數位資產:整理歷年專欄、採訪、報導,轉為SEO友善的網站文章,或是轉製為影音/Podcast。
-
議題深度延伸:用專業角度解讀時事,避開快抄快貼陷阱,創造「知識型信任」。
-
重構社群策略:社群不只是貼文,而是「延伸讀者關係」的平台。原生內容搭配社群互動,讓每一篇文章都有續航力。
不是轉型失敗,是忘了自己的強項
對舊媒體來說,網路不是敵人,而是放大專業能力的舞台。只要用對方式、打出自己的底牌,「老媒體」也能成為「新時代內容王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