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為什麼參展「看似熱鬧卻沒成果」?
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投入展覽行銷,無論是大型的國際展、中型的主題展,或是地區性的小展,現場人潮往往絡繹不絕。但許多老闆卻在活動結束後發現——名片一大疊,卻沒半個成單。
事實上,展覽就像百貨公司美食街:
到了現場,選擇太多、刺激太多,就算事前做過功課,一進會場仍會被人潮衝散方向。
當回過神來,才發現原本想看的品牌沒找到,反倒買了很多「臨時被吸引的」東西。
這就是展覽行銷最常見的問題——資訊過載、品牌訊息模糊、缺乏明確行動引導。
展覽行銷的三種類型
一、大型展覽
例如台北國際電腦展、建材展、設計展、食品展等,攤位規模龐大、人流密集。
這類展覽的重點在於「如何在海量品牌中被記住」,常見策略包括:
-
以視覺衝擊與影音互動吸睛(建議參考 展覽神器專文)
-
影片牆與行動式廣告機,快速傳達重點服務
-
現場拍攝、後續新聞化再利用
二、中型展覽
例如寵物展、設計品牌聯展、創業展。
這類展覽更適合品牌形象塑造與精準名單蒐集:
-
用明確主題與體驗吸引族群
-
建立專屬 QR Code 登錄頁,整合 Line@、IG、名單分級
-
現場與後續報導結合,強化信任延伸
三、小型展覽或混合型展覽
像是「攝影展+戶外展」、「女子月月有特展」等跨界活動。
這類展覽人流集中但停留短,適合話題式曝光與影音紀錄延伸:
-
可與意象展區合作,拍攝成故事型短片
-
用簡潔互動素材與現場QR導流,提高活動後續延伸率
展覽現場的五大陷阱
QR Code誤導連結
許多現場連結掃描後,卻跳出需要重新輸入帳密的社群頁,導致觀展者流失。
✅ 解法:使用官方短網址與安全導向設定,避免信任中斷。
問卷冗長、填寫意願低
設計過長問卷反而讓潛在客戶「跳出」。
✅ 解法:用「互惠式」策略(如小禮或抽獎)搭配簡答表單。
沒有即時追蹤的系統化紀錄
展後名單若沒有分級(A/B/C)就容易浪費後續能量。
✅ 解法:結合 CRM 或表單自動歸檔系統。
品牌訊息太雜或太抽象
「我們提供專業服務」這種口號不具識別性。
✅ 解法:一句話清楚說明你的服務「為誰解決什麼問題」。
現場記錄沒保存成數位資產
很多品牌只在展期內曝光一次,沒有留下素材再利用。
✅ 解法:記錄現場影片、互動畫面,轉成「服務報導」、「案例影片」、「展後回顧新聞」。
雲祥觀點:B2B與高單價展覽的三大關鍵
1. 使用「展覽神器」提升曝光效率
我們建議導入輕型行動廣告機(詳見 展覽神器專文),
用簡報、影片或動態內容強化攤位吸睛度,比傳統DM更有效吸引停留。
2. 留下「準名單」,而非「全部名單」
展覽不是蒐集越多名片越好,而是要留下「真正有興趣、可再約訪」的名單。
這些名單才是後續成交的關鍵。
3. 堆疊數位資產,展後繼續發酵
除了收集追蹤(Line@、IG),還應將展覽素材轉化成:
-
影片回顧與案例影片
-
媒體報導(不是單純「參展新聞」,而是「服務內容報導」)
-
SEO 文章與社群再行銷素材
這些素材能長期堆疊在 Google 搜尋上,讓你的展覽成果「不止三天,而是一整年」。
結語:讓展覽成為品牌的長期資產
展覽不只是曝光,更是一場品牌信任的現場測驗。
企業若能將每次展覽的現場資料、影像、互動轉化為長期的搜尋與內容資產,
就能讓展後效益持續延伸,達到「一次參展,全年曝光」。
雲祥網路橡皮擦團隊專注於協助 B2B、科技、建設、製造、茶業、服飾等產業
打造「能被搜尋到的展覽成果」。
從現場策略、影音拍攝到後續 SEO 報導,我們幫你將每次展出,變成一次品牌的再放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