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開行銷簡報,設計師、廣告操盤手、內容編輯信心滿滿地介紹方案,但對面老闆的眉頭卻越皺越深。明明說的是中文,卻像在講火星話。這不是誇張,而是台灣許多中小企業,尤其是傳統產業中,行銷人員與老闆之間的「數位語言差」真實寫照。
進入AI時代,這種溝通落差,真的能改善嗎?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行銷人與老闆的語言差在哪?
-
行銷人在講「品牌定位、受眾洞察、成效轉換」
-
老闆在想「我就是在賣東西,這廣告能不能幫我賣?」
-
行銷人說「這是轉單漏斗思維」
-
老闆說「我看這圖很花,看不出跟我有什麼關係」
這不是誰對誰錯,而是「角色關注的重點不同」。
行銷人學的是抽象策略與數位操作,老闆看的是真實業績與人事成本。
AI時代能成為橋樑嗎?
AI的確帶來了一些潛在的好處:
-
資訊翻譯者:
透過AI工具,行銷人可以更快用「老闆能理解的語言」輸出報告與分析結果。例如用 ChatGPT 或 Notion AI,把專業數據轉成一句話解釋:「這廣告可以幫助你在 Google 上排名前3名,讓你的客戶更容易找到你。」 -
自動產出視覺與提案模板:
AI可以快速生成老闆想看的廣告圖、影片腳本、甚至是簡報範本。行銷人不必再從零解釋為什麼要這樣設計,而是先「做出來給老闆看」,讓結果說話。 -
幫助老闆主動學習與提問:
現在不少老闆自己也會偷偷用 ChatGPT,從「行銷都在騙我錢」慢慢變成「我也想搞懂什麼是關鍵字成效」。AI讓他們的學習曲線變短,也比較敢開口問問題。
但數位落差真的會消失嗎?還是只是形式變了?
即使有AI輔助,兩個世界的距離仍然存在。因為:
-
老闆在意的是結果能落地,不是理論正確
-
行銷人若只專注操作細節,忽略對方的思考邏輯與決策方式,再多AI也只是「更快地讓人聽不懂」
真正能改善數位落差的關鍵是:
行銷人懂得下車說人話,老闆願意上車了解趨勢
AI只是提供一座橋,願不願走過去,還是靠人。
行銷提案時的實用建議
-
先講成果,再講手法
「這支影片幫客戶增加3倍詢問數」勝過「這是垂直領域優化的短影音漏斗策略」。 -
用他熟悉的語言說話
如果對方是賣鋼鐵的,就說「像是讓你的鋼材在網路上多一個展示間」。 -
不要一次灌輸全部知識,而是分段引導
用提問開場:「您希望是被更多人看到?還是希望點進來的人更快下單?」 -
善用AI工具做視覺模擬
直接秀出範例:「這是您的官網,用AI重寫成SEO文章會像這樣;廣告圖也能這樣呈現」
懂人比懂技術更重要
AI可以幫我們翻譯技術,節省時間、提升效率。但最終,說服老闆的不是AI,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去理解他們的語言。
在AI時代,「行銷講人話」的能力,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