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數位時代,許多宮廟也開始進行「資訊化管理」,希望透過科技工具更有效率地服務信眾。然而,有些主委卻疑惑地發現——
「怎麼用了管理系統,信眾反而變少了?」
這不是單一宮廟的問題。很多企業、協會、社群、店家也常遇到這種現象:
「用了網站,沒客戶;
開了粉專,沒流量;
導了流量,沒成交;
成交了,卻是奧客…」
表面上看,是工具無效;
實際上,也許是方向一開始就走偏了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過去的做法:笨,但有溫度
以宮廟為例,早期都用手寫本記錄信眾資訊,到了年底寄信提醒點燈,收到信的人感覺是「神明沒忘記我」,於是就會主動來點燈、參拜、捐香油錢。
這看起來「笨拙」的方式,其實藏著兩大要素:
-
溫度(被記得、被關心)
-
節奏(一年一次,剛剛好)
現在的做法:快,但沒情感
改用「宮廟管理系統」後,信眾資料電子化了,看似方便,但少了手寫溫度、寄信的儀式感;轉為簡訊發送,訊息反而容易被當成廣告忽略。
資訊更快,但關係更淡。這不是系統的錯,而是「誤把工具當策略」的盲點。

網站、會員系統、簡訊…問題都一樣
-
SEO:加了一堆字,排名卻更差?其實是關鍵詞錯了,方向沒對。
-
社群:導流有了,怎麼都是比價客、奧客?其實是「沒篩選」。
-
官網:導入會員系統,客戶資料蒐集更方便,怎麼名單反而少了?其實是少了轉換誘因與溝通節奏。
科技不能取代情感,流程不能忽略節奏。
真正該問的,是「一開始的路」走得對嗎?
數位轉型、系統導入,本該是助力;
如果變成阻力,就得回頭檢查「行銷的起點」:
-
為誰服務?
-
想建立什麼關係?
- 對方用什麼方式最有感?
雲祥觀點:系統導入前,請先做「市場把脈分析」
我們協助過許多客戶,從宮廟、茶行、補教業到診所,常見的失敗原因都不是工具錯,而是:
「沒先釐清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邏輯,
直接把傳統人情味用機器冷冷代替。」
導入工具前,應先做好三件事:
-
受眾分析:他們習慣什麼溝通方式?什麼時間點最有感?
-
節奏設計:系統提醒是為了促動行動,還是製造干擾?
-
信任轉換:數位工具如何不只是「發送」,而是「溝通」?
結語:不是叛逆,而是提醒
行銷從來都不叛逆,它只是誠實地告訴你:
「這樣做,信眾不會有感。」
真正的正道,是科技與人心的並行,是系統與溫度的融合。
別讓管理系統毀了關係,而是該讓它延續情感、提升信任,這樣,香火自然會旺,信眾自然會回來。
如需協助「在系統與人情之間找到平衡」,歡迎與雲祥-網路橡皮擦團隊聊聊,我們懂行銷,更懂傳統的溫度該怎麼轉化成數位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