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早期的網路行銷到如今AI驅動的智能廣告時代,行銷工具不斷推陳出新,數據變得更容易取得、分析更即時、投放更自動化。
但不管技術多進步,行銷的本質始終沒變──我們服務的對象,是人。
「以人為本」的邏輯,才是所有行銷策略的基底。
你必須理解人怎麼想、怎麼選擇、在哪個時刻願意下決定,這些人性脈絡,才是所有技術背後真正該被掌握的核心。
當行銷人一昧依賴工具,而忽略這層「人性判斷」,再高科技的投放系統,也可能讓你的廣告變成無效的干擾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真實案例:駕訓班的再行銷失效
舉個例子:某家駕訓班導入廣告再行銷策略,設定追蹤六個月內看過「課程介紹」或「報名頁」卻沒轉單的用戶,並產出AI廣告文案,持續投放「限時優惠」、「立即報名」等訊息。
這樣的再行銷名單設定邏輯,對電商、課程、保健品、訂閱制服務等高回訪商品來說,的確是常見且有效的做法。
但問題來了──
駕訓班是「一次性消費」,很多學員一旦報名別間,甚至已經考完駕照,就不可能再下單。
這時還持續廣告轟炸,只是在浪費預算與好感度。
技術沒錯,邏輯卻錯
這個案例反映出許多AI自動化行銷策略的盲點:
我們過於依賴「系統判斷誰還沒下單」,卻忽略了「人是不是還需要」。
數據可以告訴你誰點過、誰看過,但只有「人」能判斷對方是否仍然是有效名單。
這正是為什麼行銷策略要「以人為本」的原因──工具再準,也需要思考力的指引。
三個檢查問題,讓AI與後續廣告不再瞎忙
想避免你也掉進再行銷失誤的陷阱,可以從這三個問題開始思考:
-
這個人現在還有這個需求嗎?(例如考駕照這件事是否已經完成)
-
這樣的廣告內容,對他還有吸引力嗎?(會不會只是讓他反感)
-
如果不是適合推銷的人,那我們可以提供什麼後續價值?
當這三題被放進你的行銷流程中,AI就不只是工具,而是被你駕馭的助手。
行銷工具可以進化,行銷邏輯不能退化
從Google廣告、Facebook投放、LINE再行銷,到現在愈來愈火的AI行銷自動化平台,我們走過了很多技術變革。
但請記住:
技術會進步,但「人性」才是行銷永遠不變的核心。
AI可以幫你設定名單、優化轉換率、快速測試版位,但無法替你判斷誰已經畢業、誰早就不再是客戶。
真正有效的行銷,是科技與人性思維的合作,不是盲目的投放,而是有溫度、有邏輯、有策略的接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