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國民品牌「佳格食品集團」被爆出積欠員工數百萬元加班費與固定獎金,桃園廠區工會成員上街抗議,66名員工委託提起訴訟。事件引發輿論關注,也再次提醒:再大的企業,如果忽視內部情緒與制度模糊地帶,都可能引發品牌危機。
📍新聞來源: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250619002128-260402?chdtv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一、品牌聲譽與實際勞資行為的落差
佳格食品多年來是台灣民眾心中與健康、信任劃上等號的品牌。然而,一旦新聞標題變成「公司大賺錢卻積欠薪資」,品牌價值會受到反噬,原本是產品力與品牌的正面資產,瞬間變成情緒性的攻擊箭靶。
這場爭議的本質,不僅是對幾筆獎金或加班費的爭議,而是觸碰到「國民品牌是否有道德示範責任」的社會觀感。消費者期待大品牌做得更多、更透明、更負責,這也說明:品牌是一種信任,一旦被挑戰,比商品本身更難修復。
二、固定獎金是否屬工資?這是結構問題,不是恩惠問題
根據工會與資深員工的說法,佳格每年固定發放春節與年中獎金已行之有年,甚至在招募與面試時明確承諾。但公司未將此視為「經常性工資」,導致相關加班費與退休金未被依法計入。
這個爭點在台灣多數企業中都不是孤例。一旦法院認定「慣例發放」等同於「工資」,就會產生連鎖效應,迫使許多企業重新檢視其獎金制度與勞資條款。
建議企業:
-
必須將長期固定發放的福利性獎金正式制度化、條文化,避免未來員工以「勞動對價」提告。
-
重新審視與加班費、勞退相關的計算基礎,預防潛藏的爭議成本。
三、當內部員工成為危機源頭,你準備好了嗎?
多數企業面對公關危機時,都會預想來自外部的媒體、客戶、消費者。然而,這次事件提醒我們:真正能讓公司「傷筋動骨」的,往往是內部員工。
🚨 請自問三個問題:
-
有沒有哪位資深員工,正在累積不滿情緒?
-
公司過往的獎金、加班、福利,有沒有模糊空間可能被放大?
-
如果內部群組訊息被截圖、員工集體聲明上街,公司能不能在24小時內因應與穩定?
企業不是在防「反咬的員工」,而是在防「被壓抑的情緒成為新聞」。
四、大型企業該如何「預防內部情緒變成外部風暴」?
以下是建議行動方案,適合像佳格一樣具規模的大型公司參考:
✅ 1. 建立「早期預警系統」
-
每季進行匿名員工情緒調查,評估潛在不滿部門
-
設立「潛在爭議回報制度」,讓HR與法務能提前掌握並處理
✅ 2. 將模糊獎勵轉為制度化條款
-
明文寫入勞動契約或員工手冊,註明獎金屬性、條件、計算基礎
-
如果屬於非工資性質,也要明確標示為「非勞務對價、不具經常性」
✅ 3. 危機情境演練制度化
-
規劃「群組截圖外流」、「勞工抗議上街」、「工會記者會」等情境腳本
-
指定發言人、決策小組、回應層級與回應時間表(如4小時內初步聲明)
五、再大的集團,也經不起一次集體背刺的風暴
佳格食品這次的爭議是否成立,尚待後續法律判決,但這場風暴早已讓品牌形象受損。對企業而言,制度漏洞與情緒未解才是真正的風險來源。
如果你的品牌也正在擴張、招募大量員工、累積多年慣例發放制度,現在正是重新盤點制度風險、建立防火牆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