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網路橡皮擦-擦掉負面 » 當企業內部情緒變成外部危機:從對話紀錄到新聞稿炎上的距離

當企業內部情緒變成外部危機:從對話紀錄到新聞稿炎上的距離

為什麼一則內部訊息,會成為全網討論焦點?

一張LINE截圖、一段錄音檔,甚至一封電郵——這些原本應該只存在於公司內部的訊息,卻常在一夕之間,登上新聞、論壇或YouTube,成為品牌危機的火種。

內部的情緒,若沒有出口,就會成為外部的素材。

常見內部外洩情境

🔹 情境一:對話紀錄外流

主管的一句情緒性發言、HR的一段不當回覆,截圖被貼上Dcard或爆料公社,引發輿論風暴。

🔹 情境二:開會錄音流出

會議中談及未定政策、商業合作或內部人事問題,被偷偷錄音後釋出,引爆信任危機。

🔹 情境三:離職員工爆料

離職後帶走訊息或紀錄,「以討公道」之名公開指控,內容真假難辨,卻已造成傷害。

AI與搜尋引擎讓「對話」變成「永遠的證據」

現在不是資訊會不見,而是會「被記住太久」。
AI與搜尋引擎會自動將討論熱度高、轉傳率高的內容視為重要,長期出現在搜尋首頁。
這代表:

  • 一段對話 → 一篇論壇文章

  • 一篇文章 → 一則新聞引用

  • 一則新聞 → 長期存在於 Google 搜尋與 YouTube 影片摘要中

這段從「對話」到「新聞稿」的距離,現在只需要一位「有情緒的內部人」就能完成。

如何建立「情緒防火牆」?

✅ 一、企業文化中納入「出口機制」

讓員工、主管、合作方有安全的「反饋渠道」,而不是被情緒壓抑到爆炸。
例如:定期內部匿名意見調查、外部中立顧問輔導、內部情緒支持機制等。

✅ 二、溝通紀錄具備危機意識

內部LINE群組、Slack、email都可能被截圖,平時就應注意用語,不說情緒性字眼、不留下可能被斷章取義的話。

✅ 三、建立聲譽防禦的「預設狀態」

平時就要有基本的品牌內容、專業新聞露出、Google商家經營,才能在關鍵字被搜尋時,有正面聲音能平衡風向

Q:遇到對話紀錄外流了,該怎麼辦?

  1. 冷靜處理,不要否認太快:很多時候當事人否認後被打臉,傷害更大。

  2. 迅速與法律、公關、聲譽顧問聯繫:釐清事實與風向,再擬對應說法。

  3. 保護當事人情緒與安全:若為內部同仁發言,應視情況提供支持,而非第一時間切割。

  4. 避免升高對立,不輕易提告:訴訟常常造成二次輿論擴散,應以溝通為優先策略。

結語:越是熟的人,說的話傷得越深

對外部世界來說,內部流出的情緒與對話,往往更有殺傷力,因為它「真實」。
企業若要真正守住品牌信任,不只是控制對外發言,更要打造能「轉化情緒」的內部機制。

畢竟,最敏感的錄音,不在外面,而是在你熟悉的會議室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