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AI改變搜尋行為與內容產製,企業該如何重新調整網路行銷策略?本文更新經典6大網路行銷方式,加入AI時代的應用趨勢與建議,幫助老闆避開落伍做法、重新取得流量成長優勢。

為什麼你以前的行銷有效,現在卻沒聲音了?
過去,只要掌握幾個網路行銷技巧,就能穩定獲得曝光與轉單。但AI時代來臨後,搜尋行為改變了,內容製作方式也改變了。
有些做法仍然有效,有些卻已經變成沒人看的舊把戲。這篇文章將用2025的角度,重新檢視六大網路行銷方式,帶你避開落伍陷阱,轉向真正能被AI抓到、被客戶找到的策略。
一、新媒體行銷:你出現在AI摘要裡了嗎?
新聞媒體依然是品牌信任的加分器,但關鍵不只是上媒體,而是:
- 你上的是不是「AI願意引用」的媒體平台?
- 你的新聞內容是否有結構、觀點與信任力?
- 你是否建立長期的正面媒體資產池?
AI摘要工具如Perplexity、ChatGPT插件等,會挑選高可信度、結構明確的內容來源。
✅ 建議:新聞報導不再追求數量,而是品質與「可被AI引用」的條件。結構化標題、小標、FAQ、數據佐證是關鍵。
延伸文章:
上Yahoo新聞就是真的上新聞了嗎?中小企業主一定要知道的媒體上線邏輯
二、SEO搜尋行銷:不只官網,還要搜尋資產佈局
AI搜尋與傳統搜尋不同,現在被引用的來源,可能來自:
- Google商家頁面
- YouTube影片標題與說明欄
- 高互動的論壇發文(如PTT、Dcard)
- FAQ型部落格與文章
✅ 建議:你的SEO不只做網站,而是打造「跨平台搜尋資產」:從評論、影片、短文、新聞、部落格,全都能被搜尋、被AI引用。

至於網路行銷方式的SEO怎麼做?我們這邊就不多做論述,因為實體有很多書,網路很多專家在教,很多專業公司也有外包,已經變網路顯學了,如果還沒做多去了解準沒錯的。
延伸文章:
熱門關鍵字Google排名第一名,為什麼還是沒生意?換個角度看SEO的落差
三、網路廣告:有AI沒人性,不代表能成交
廣告還是最快的流量管道,但重點不只是曝光,而是:
- 你的廣告素材能被信任嗎?
- 廣告曝光後的落地頁,是否有人性+解答客戶問題?
- 是否有整合社群、SEO、影音等其他線上資產?
✅ 建議:廣告是點火器,不是暖爐。不要期待沒鋪好口碑與內容的廣告,能自動成交。
而「廣告投手」也是這時代一個很特殊有趣的新職業,外包廣告投放對於不會操作和沒時間看報表的老闆來說,在不用自己養人的狀況下,是不錯的選擇。
但是重點提醒,如果要選擇適合的外包廣告投手,不要單看他以往多漂亮的投放數據和操作公司,那都是過去式了!
昨天的全壘打,不能幫你贏得今天的勝利季賽的20勝,不保證贏得世界大賽冠軍
網路行銷市場變化莫測,危機處理的應變策略,才是判斷一個優質的廣告投手更重要的依據,所以企業主在與廣告投手面談時,除了數據和操作經驗案例外,可以問問…
遇到效益不好時,會怎麼調整投放策略?
網路行銷沒有天天在過年的,從回答當中,就有跡象可知道這個廣告投手的經驗值,所以當遇到廣告成效不好時,他怎麼幫你的企業最佳化調整。
舉個團隊之前遇到的實際案例:
一年投放千萬元經驗的廣告投手,遇到一個月只有5萬以下預算的中小企業,用大預算思維去投放中小企業,結果完全沒效益!
反之,投放錙銖計較的中小企業很厲害的變化球投手,你忽然給他10倍預算的大型客戶,他也不知道怎麼分配,報表太直白、錢也花不完!效果當然也不好!
網路廣告雖是最快曝光方法,要注意投放品質、預算控管、選「對」人
延伸文章:廣告成效好,不只是操盤技巧厲害:還有這些默默發揮力量的關鍵
四、內容行銷:AI能寫字,但信任來自真人
AI讓內容產製更快,但也讓內容變得同質化。真正能打動人的,是:
- 真實用戶案例與見證
- 解決客戶問題的經驗談
- 鮮明觀點、在地化情境
✅ 建議:用AI產出骨架,真人補強真實與信任,形成「內容漏斗」:短影音吸引、長內容轉換、FAQ陪跑。

內容行銷經營有很多面向,以網路來說,舉凡公司故事、影片、slogan、產品的說明、商品的強化重點敘述、使用者的見證、解決消費者的問題、廣告均能有一個統一定位內容的核心論述。
而且內容講「買方」關心的重點
不講「賣方」虛無飄渺高大上論述
好的內容行銷能創造對公司或品牌、甚至個人的好感和信任,自然而然成為忠實客群,最終轉換為利潤。
而好的內容與社群、廣告、SEO習習相關,通常建議企業做社群行銷、網路廣告行銷、SEO搜尋引擎優化行銷的時候,可同步企劃搞定好所謂內容,才會有大家常掛在嘴邊講的「轉換率」。
五、社群行銷:從流量紅利轉向社群信任
社群平台的紅利已過,觸及成本提高,但「小群體信任」正興起:
- Line社群、封閉FB社團
- 社群經營轉向「沉澱」與「互動指標」:留言、收藏、轉發
- 私域經營成主流
✅ 建議:轉型經營高互動小社群+轉貼型社群素材,讓AI系統也能抓到你的內容影響力。

六、線上線下整合:數據連動才叫整合
傳統O2O行銷只求導流,現在要追求的是「追蹤與再行銷能力」:
- 線下活動是否能導入數位名單
- 這些名單是否能導回Line@、CRM或再行銷廣告
- 活動影片是否能成為長尾資產被AI收錄
✅ 建議:設計能收數據、能追蹤、能沉澱內容的O2O流程。

七、部落格與KOL:寫給人看,也寫給AI看
部落格的SEO價值仍在,但須轉型為「AI搜尋優化格式」:
- 有邏輯結構的H2、H3小標
- FAQ型問答整理
- 實用性>情緒渲染
✅ 建議:每一篇KOL或部落格邀稿,都是未來AI可能摘要的資料庫內容,要開始重視「結構+引用源」的佈局邏輯。

另外就是Blog文章結尾的反向連結,如官網、Youtube、FB、甚至是Google我的商家連結都要規劃進去;如果是活動頁的連結,因為連結可能因活動結束而撤掉,但四散的部落客文章可不好改,所以建議不要用原始連結,可使用市面上好用的短網址(ex:lihi.io),後續可修改連結位置,活動期間更能完整知道短網址的數據。
結語:AI時代,關鍵不是多會做,而是做對順序
很多老闆會問:「我以前這些都做過,怎麼沒效?」
因為AI時代來臨後,重點不再是你做了幾種行銷,而是:
- 你有沒有被搜尋到?
- 被看到後,是否讓人信任?
- 信任後,是否有好內容承接轉換?
這是「信任的路徑設計」,也是2025後行銷人最需要掌握的核心。
延伸文章: